拟议中的研究课题在已有先期工作开展的基础上,选取两条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分别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的米林-派乡-加拉-白马狗熊剖面和穿越高喜马拉雅亚结晶岩系的亚东-哲古拉-康马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剖面内连续的地质填图、岩石学、构造变形分析、数字地貌技术以及同位素年代学、微区探针技术、构造物理模拟和计算等综合研究手段,将变质作用、变形分析和局部熔融事件研究融合于一体,重点构建变质变形带形成的主要过程和时空演化框架,揭示其动力学机制。并希望通过两个变质变形带的对比和综合,尤其两个剖面的连接,横穿整个藏南地区,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变质变形带形成的主要过程和时空演化框架,并且建立藏南地区两大陆碰撞、喜马拉雅山隆起相关的构造事件年代表,修正和形成对藏南大地构造的总体认识。
在大量的野外工作和室内测试研究的基础上,项目取得了以下进展(1)通过变质作用和年代学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南迦巴瓦地区的地壳结构和新生代构造演化,并确定了大峡谷的隆起构造样式和时段;(2)通过将近30件样品的40Ar/39Ar研究证实,大峡谷变质地体的冷却在6-7Ma以来,主要集中在1-3Ma;(3)详细建立了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变质作用序列;(4)采用粘弹性体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证实新生代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快速抬升和下地壳物质的出露,剥蚀作用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5)现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与大峡谷上游河道在大峡谷形成之前分属不同的河流体系,大约在距今30Ka BP前后,原属于帕隆藏布江水系的支流的扎曲-直白河段因溯源侵蚀,袭夺了位于现今直白河段上游的古雅鲁藏布江水系,使得此前向南经南伊沟(纳伊普曲)流出高原的古雅鲁藏布江与帕隆藏布江合二为一,雅鲁藏布大峡谷得以贯通和强烈的侵蚀下切,形成现今著名的大峡谷和大拐弯式样的流域结构。项目执行中,根据设计要求编制了相关的图件,发表了论文4篇,另有4篇待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