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药抗新生血管治疗在动物实验中疗效明显,然而临床疗效不佳。说明至少有某种因素,在癌症患者体内影响了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的疗效,这种因素或许只存在于癌症患者体内微环境之中。肿瘤患者面临着"癌症"的压力,处于"慢性应激状态",导致压力相关激素的释放增加,通过β肾上腺素能受体途径,促使肿瘤细胞分泌VEGF等促血管生长因子,这一作用可被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所阻断。因此,压力相关激素可能与单药抗新生血管治疗临床疗效远不如动物实验的现象有关。本研究拟构建一种模拟临床患者"慢性应激状态"下的荷瘤裸鼠模型,在更符合肿瘤患者内环境的荷瘤裸鼠上重新验证重组endostatin腺病毒(Ad-hE)的抗新生血管作用是否受到压力相关激素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抗新生血管治疗的报道,更无采用模拟肿瘤患者"慢性应激状态"下的裸鼠模型进行抗肿瘤新生血管研究的报道。
Chronic stress;Stress-related hormones;β-adrenergic receptor pathway;Anti-angiogenic therapy;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无论是单药抗血管还是联合其它抗肿瘤药物,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在动物实验中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然而在临床试验中,抗新生血管治疗的疗效却让人失望。与实验动物不同,肿瘤患者面临着“癌症”的压力,处于“慢性应激状态”,必然导致心理生理的改变。本项目基于荷瘤小鼠与临床肿瘤患者的这一差异,研究慢性心理应激对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的影响。这或许可以解释临床抗新生血管治疗的疗效不令人满意的部分原因。在申请本课题时,尚未见报道。本项目在荷瘤小鼠中,成功建立了内源性和外源性压力相关激素模型。应用细胞增殖和迁移实验、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电镜扫描、RT-PCR以及Western blot等多种实验技术。本项目主要发现,无论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压力相关激素均可明显削弱抗肿瘤新生血管药物的疗效,包括重组内皮抑素腺病毒(Ad-hE),小分子靶向药舒尼替尼以及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等,意味着压力相关激素的削弱作用不受药物类型的限制。其主要机制为去甲肾上腺素(NE)通过激活肿瘤细胞的βAR-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表达VEGF、IL-8及IL-6等促血管生成因子。这打破了在抗新生血管治疗下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之间的平衡,倾向促血管生成,从而削弱了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的疗效。压力相关激素的这一作用可被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所阻断。此外,我们还发现NE诱导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表现在NE使肿瘤细胞由典型的上皮细胞形态变成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并且NE抑制E-Cadherin的表达并促进Vimentin的表达。其机制主要为NE激活肿瘤细胞β-AR/TGF-β1/Smad3/Snail通路β-AR/TGF-β1/HIF-1α/Snail通路,来调节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总体而言,本项目具有很好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本项目在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整体运行平稳,完成计划内的研究工作,并具有进一步的研究突破。预算时间和经费合理。研究成果突出,发表多篇SCI并培养多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