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中国黄土的微观结构与湿陷性
  • 项目名称:中国黄土的微观结构与湿陷性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50478096
  • 申请代码:E0806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5-01-01-2007-12-31
  • 项目负责人:白晓红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 批准年度:2004
中文摘要: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约有4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由于黄土遇水浸湿而发生附加沉陷和强度降低,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甚至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正确评价黄土的湿陷性,合理治理和控制黄土的湿陷变形,对西部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土的水敏性和土的微观结构和矿物成分组成有着密切关联,黄土湿陷机理的研究离不开黄土微观结构的研究。本项目拟通过采集我国主要黄土地区的典型湿陷性黄土试样,借助现代测试技术,从黄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分析入手,结合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分析,同时考虑黄土的形成环境和沉积条件,对我国黄土的湿陷机理和湿陷变形规律进行综合研究,希望从微观方面提出黄土湿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建立微观结构特征量和湿陷性的统计关系,初步提出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的分类依据,为正确评价湿陷性黄土和合理控制黄土湿陷变形提供理论依据。

结论摘要: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约有4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由于黄土遇水浸湿而发生附加沉陷和强度降低,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甚至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正确评价黄土的湿陷性,合理治理和控制黄土的湿陷变形,对西部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土的水敏性和土的微观结构和矿物成分组成有着密切关联,黄土湿陷机理的研究离不开黄土微观结构的研究。本项目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黄土的常规室内试验和变含水量固结试验,对黄土的湿陷性与黄土颗粒组成,初始干湿状态及固结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提出了湿陷变形的概念以及湿陷敏感初始状态和压力区。借助现代测试手段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地区黄土显微图像进行了定量分析,将湿陷性黄土中的孔隙划分为五类,建立了架空孔隙与湿陷系数的统计定量关系,提出不可见孔隙为湿陷微观控制特征量,探讨了不可见孔隙比,天然饱和度相对关系对湿陷性的影响以及与湿陷系数的关系。研究结果对场地湿陷附加下沉量的预估和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8
  • 2
  • 0
  • 0
  • 0
相关项目
白晓红的项目
期刊论文 20 会议论文 9 专利 4 著作 2
期刊论文 38 会议论文 5 获奖 1 专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