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东黑冠长臂猿对喀斯特森林的行为适应机制
  • 项目名称:东黑冠长臂猿对喀斯特森林的行为适应机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900169
  • 申请代码:C0302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范朋飞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大理学院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东黑冠长臂猿于2002年才被再次发现,是世界上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动物之一。2007年9月中越联合调查显示仅有18群100只左右的东黑冠长臂猿幸存于中越边境一片不足3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森林中。长臂猿通常生活在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高大的常绿阔叶林中,喀斯特森林不是其典型栖息地,除东部黑冠长臂猿外,只有一个白颊长臂猿种群生活在越南中部的喀斯特森林中。栖息地调查显示东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植被平均高度只有9米,而且栖息地内很多高大树木被砍伐。目前为止,对这一物种的生态行为几无所知。东黑冠长臂猿如何生活在相对低矮的喀斯特森林中?不仅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保护问题。本研究将选择2-3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观察,研究其食性、时间分配、游走模式和移动姿势等行为,与其它长臂猿的生态行为进行比较,从各个方面分析东黑冠长臂猿对喀斯特森林的适应性,并为保护这一极度濒危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摘要:

按照申请书设计的研究方法,我们对广西邦亮保护区3群东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其形态、社会结构、鸣叫行为、食性、时间分配、游走行为、移动姿势和过夜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东黑冠长臂猿成年雄性和雌性与海南长臂猿、西黑冠长臂猿都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其新生婴猿为黑色而冠长臂猿属其它长臂猿的新生婴猿为黄色;结合叫声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我们认为东黑冠长臂猿是一个独立物种。2)与西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相似,多数东黑冠长臂猿生活在一夫二妻家庭群中,明显区别于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长臂猿(一夫一妻)。3)其鸣叫起始时间显著受光照强度的影响,阴天和雾天鸣叫延后且雾天最迟;降雨导致长臂猿体能损失和光照强度减弱,从而引起鸣叫起始时间延后和持续时间缩短。4)选择性伐木、烧炭、毁林开荒等导致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退化。目前其栖息地乔木的平均高度只有10.5米,但栖息地内植物多样性仍然较高,我们记录到113种乔木和46种藤本或寄生植物。东黑冠长臂猿取食超过81种植物,但对几种食物表现出非常强的正选择,由于这些食物在其栖息地内并不丰富,因此我们建议可以在适当区域进行栖息地干预和恢复,例如种植一些重要的食物树。5)果实是东黑冠长臂猿优先选择的食物,在果实缺乏的季节,他们取食叶、芽和昆虫等食物。在寒冷的冬季,东黑冠长臂猿增加了休息时间,并且在过夜时拥抱在一起睡觉。东黑冠长臂猿能取食多种不同食物,并且在果实缺乏时能取食其它替代食物的这种能力使东黑冠长臂猿能在退化的喀斯特森林中生活。6)为了在退化的栖息地中获得足够的食物,东黑冠长臂猿的活动范围高达130公顷,远远大于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长臂猿的活动范围(平均40公顷)。7)虽然东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比较低矮,但它们的移动姿势和其它生活在高大的原始林中的长臂猿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臂行是其最主要的移动方式,另外爬、跳、走等也是其移动方式。但东黑冠长臂猿移动时的支持物比较小,利用的乔木比较矮。这些结果说明长臂猿的移动姿势受到其自身身体结构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出了对不同栖息地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东黑冠长臂猿能在低矮的喀斯特森林中顺利地移动觅食。8)东黑冠长臂猿的过夜行为主要是为了避免被捕食,他们通常睡在远离沟谷的山顶,但这可能不利于他们保持体温。9)我们利用3S技术对这个唯一种群的栖息地进行了评估。发现该种群已经接近环境容纳量。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1
  • 1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6 会议论文 3 获奖 3 著作 4
范朋飞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