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乙肝表面抗原抑制Toll样受体9介导的浆样树突状细胞分泌干扰素-α的初步研究
  • 项目名称:乙肝表面抗原抑制Toll样受体9介导的浆样树突状细胞分泌干扰素-α的初步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81101242
  • 申请代码:H19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施碧胜
  •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之一。近年研究显示HBV可能通过干扰宿主的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而建立持续性感染。本室前期研究发现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pDCs)分泌IFN-α的能力受损,并与血中大量存在的表面抗原(HBsAg)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HBsAg通过抑制IRF-7入核进而抑制TLR9介导的pDCs分泌IFN-α,同时还发现HBsAg能与pDCs表面结合,但HBsAg作用于pDCs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项目拟深入研究HBsAg与pDCs结合后是否被内吞并继而抑制IFN-α产生、内吞效应如何影响IRF-7上游TLR9-MyD88、PI3K-mTOR通路,明确HBsAg抑制pDCs分泌IFN-α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将有利于了解HBV感染影响机体天然免疫功能从而建立持续感染的机制,以期为开发HBV慢性感染的新型免疫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结论摘要:

目前研究认为免疫系统介导的宿主与病毒的相互作用决定着HBV感染后病毒的清除和肝炎病变的进程。IFN-α能够诱导多种抗病毒蛋白表达,并且能够激活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从而发挥强大的抗病毒效应,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乙肝感染的一线药物。首先证实慢性乙肝患者PBMCs用Toll样受体9(TLR9)的配体CpG A刺激后,其产生IFN-α的能力与正常人相比明显减弱,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的CHB病人外周血中pDCs功能受损一致。 本研究发现HBsAg能够抑制TLR9诱导的PBMCs中pDCs以及纯化的pDCs分泌IFN-α的能力,并且发现单核细胞能够明显加强HBsAg对pDCs IFN-α产生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单核细胞数量的增加,HBsAg抑制IFN-α产生的现象也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HBsAg预处理可以下调PBMCs中pDCs上的TLR9受体的表达。已有文献报道TFN-α和IL-10为单核细胞分泌的重要细胞因子,且已有报道TFN-α和IL-10能够抑制pDCs IFN-α产生,在体外用HBsAg处理纯化的单核细胞,发现HBsAg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单核细胞分泌TNF-α、IL-10。为确认TNF-α和IL-10对pDC功能的抑制作用,在体外向PBMCs中外源性添加TNF-α、IL-10,发现这两种细胞因子能够不同程度地抑制PBMCs和pDCs IFN-α产生。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乙肝表面抗原可以抑制外周血pDCs分泌IFN-α,并且这种抑制作用由乙肝表面抗原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和IL-10所介导,而下调pDCs中TLR9受体的表达可能为两种细胞因子抑制pDCs中IFN-α产生的机制之一。本研究又进一步研究了HBsAg调节单核细胞功能的机制,发现HBsAg的内吞在调节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HBsAg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中src的磷酸化,并且被内吞后与src在巨噬细胞中存在共定位。本研究结果可能部分诠释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机理,即乙肝病毒利用HBsAg钝化天然免疫系统而建立慢性持续性感染,还为探索慢性乙肝免疫治疗的新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施碧胜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