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深圳湾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水-气交换与水柱过程
  • 项目名称:深圳湾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水-气交换与水柱过程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0473041
  • 申请代码:D0309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5-01-01-2007-12-31
  • 项目负责人:张干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4
中文摘要:

系统采集不同季节深圳湾大气降尘、降雨、气溶胶、表面微层水、表层水、底层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综合分析沉降样品和气溶胶样品中的PAHs和有机分子标志物组成,对深圳湾大气PAHs的来源进行示踪;通过对降尘、降雨中PAHs的分析,获得不同季节大气PAHs的颗粒态干沉降和湿沉降通量;通过对水面大气和表层水中PAHs的定量分析,利用基于双膜理论的水-气交换模型,估算不同PAHs化合物的水-气界面交换通量;通过对PAHs在水柱中的垂直分布及其在沉积物-水界面和水-悬浮物间的配分,评价再悬浮作用、沉积释放作用可能对PAHs水-气交换的影响;综合估算和评价大气PAHs对深圳湾水体PAHs污染的贡献;考察不同PAHs化合物在不同季节的水-气界面作用规律,探讨其主控因素,阐明季风气候下热带-亚热带半封闭水体PAHs在水-气界面的作用规律和特点。

结论摘要:

课题对深圳湾水柱中的PAHs和OCPs的组成、食物链富集,和珠三角大气中的PAHs的区域分布、季节变化及OCP的大气沉降进行了综合研究。深圳湾水柱中主要PAHs化合物为菲、荧蒽和芘,悬颗粒物中较高的TOC使其PAH含量高于沉积物;发现PAH组成在水、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间的分异,可用Kow值预测深圳湾PAHs的Koa值;沉积钻孔研究测得PAHs平均沉积通量为90ng.cm-2.yr-1,PAHs通量在1948-2004年间,呈直线上升趋势。研究SPMD在珠三角大气PAHs采样中的应用,标定其采样速率,获得大气PAHs的时空分布,为区域大气-地表交换打下基础。对珠三角大气OCPs的干湿沉降进行连续观测,发现DDT沉降以冬季颗粒态干沉降为主,HCH以夏季湿沉降为主,季风控制水-热组合是主控因素。用氮同位素标示营养级,研究包括深圳湾和珠江口底层鱼类中OCPs和PBDEs的生物累积,首次提出在热带-亚热带海域低营养级食物链中,鱼类从水柱中累积POPs的主要机制为生物富集,而非生物放大。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 篇,另有2篇SCI审稿中。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7
  • 0
  • 0
  • 0
  • 1
相关项目
张干的项目
期刊论文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