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香港和珠江河口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和有害赤潮为研究对象,组织香港及内地的科学家共同合作,总结香港和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规律;建立疑难微型赤潮甲藻识别新方法;研究氮、磷等营养物质引起的富营养化与赤潮的可能关系;探索有害有毒赤潮藻的生理特征、种群生态动力学及其与各环境要素的定量关系;揭示赤潮藻毒素的毒性、产毒及致毒机制;尝试建立赤潮种群动力学模型;为有效地防止该地区的有毒赤潮和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通过对香港及珠江口海域有害赤潮历史资料的分析,确定了该海域主要的赤潮藻种在香港海域形成赤潮的范围和时间,探讨了香港及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发生的可能关系,研究了不同氮营养源和磷营养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对该海域的大亚湾、深圳湾、南澳头及大鹏湾盐田进行长期的赤潮生物样品分类鉴定与活体培养试验,已建立25种32株赤潮生物藻株库。通过亚历山大藻等对扇贝早期胚胎和幼体一系列实验,揭示了有毒赤潮对海洋生物的早期发育可能存在重要的不利影响。项目共同发起建立中国首家“中国有害赤潮信息网” http//www.China-HAB.ac.cn 已在我国的赤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数据交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