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中的浅部响应与深部过程
  • 项目名称: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中的浅部响应与深部过程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0672131
  • 申请代码:D021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7-01-01-2009-12-31
  • 项目负责人:朱光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06
中文摘要:

郯庐断裂带南段在晚中生代克拉通破坏期间的浅部响应与深部过程研究,关系到对华北克拉通乃至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机制与区域动力学背景的了解。本项目研究成果认为,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左行平移发生在晚侏罗世初,早白垩世初(145 Ma)转变为强烈的伸展活动,并持续至晚白垩世。该断裂带在白垩纪期间经历了早白垩世早期的宽裂谷、早白垩世中期的火山岩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的窄裂谷至晚白垩世的过渡型演化。区域伸展方向在早白垩世早-中期为NWW-SEE向拉伸,早白垩世晚期为NNW-SSE向拉伸,至晚白垩世时转变为南北向拉伸。这一拉伸方向的演化与太平洋区大洋板块的海沟后退方向吻合,表明为弧后扩张的动力学背景。郯庐断裂带上晚中生代伸展期岩浆活动开始于133 Ma,持续至82 Ma。其地球化学信息指示为岩石圈减薄背景下幔源岩浆底侵而诱发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从早至晚经历了源区变浅与地壳减薄。逐渐拆沉机制可以合理地解释郯庐断裂带内白垩纪的岩浆活动过程与相应的浅部响应。对比分析显示,郯庐断裂带内岩石圈减薄开始时间与机制类似于华北克拉通内部,但明显具有持续时间更长的岩浆活动与更加强烈的岩石圈减薄。

结论摘要:

英文主题词Tan-Lu Fault Zone; lithospheric thinning; shallow response; deep processes; extensional activities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0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65 会议论文 5 获奖 24
期刊论文 7
朱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