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是通过郯庐断裂带周边在华北克拉通破坏中的浅部响应研究,分析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方式、过程与动力学机制,了解其破坏时限与空间变化规律。工作中开展了区内断裂构造、盆地构造及变质核杂岩的研究,进行了构造岩与岩浆岩的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在晚侏罗世初发生了压扭性的左行平移活动,而至早白垩世初转变为伸展活动,进一步证明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峰期破坏发生早白垩世初。通过多种途径对区内伸展方向的反演,发现华北克拉通东部在破坏期间经历了早白垩世早-中期的NWW-SEE向拉伸、早白垩世晚期的NW-SE向拉伸及晚白垩世-古近纪期间的南北向拉伸,并且这一变化规律与太平洋区大洋板块运动方向的变化相吻合,显示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破坏发生在弧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下。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系统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伸展活动及相应的克拉通破坏应开始于晚侏罗世。郯庐断裂带周边构造演化规律显示,古近纪期间仍为强烈的伸展活动期,暗示克拉通东部应仍在发生破坏。华北克拉通东部新近纪期间处于弱拉伸的动力学背景,第四纪期间转变为区域性挤压的动力学背景,近代郯庐断裂带为强震活动带,显示了破坏后的克拉通已不具有稳定性。
英文主题词North China Craton; regions around the Tan-Lu Fault Zone; shallow responses; extensional direction; structural 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