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和预防医学的学科交叉,从宏观领域描述我国各地和世界各国非典疫情的时空动态和区域地理分布;采用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热光纤反射仪和电子显微镜等先进仪器,调查分析医院和社区室内外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组成和病原生物的组成,研究大气环境质量与气候条件等对各地非典疫情的影响。选择模拟冠状病毒,考察其在不同空气环境条件下对气溶胶的附着能力、在空气中的停留和运动规律
借鉴地球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学科优势与交叉,以广东省典型地区为重点对象,对SARS 病例的感染环境和居住条件等微环境因素进行调查,结合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状况,探讨影响SARS 传播的主要因素;应用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和热光纤反射仪等先进仪器,研究高发区医院和社区的环境质量,包括羰基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气溶胶物化组成、微生物分布等,探索高发区微环境的空气污染特征。研究表明,医院内可能存在羰基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污染源,室外空气对室内空气的影响较大。社区微生物主要分布在1-5um的范围内,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自行研制一套Chamber 装置,选择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和流感病毒为模拟病毒,利用自制Chamber 等实验设备考察其在各种温度、湿度、紫外波长下与不同组成和不同类型气溶胶的附着能力、存活能力和侵染能力。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猪胃肠炎冠状病毒TGEV的扩增及滴度检测、数量检测方法,为下一步研究冠状病毒的传播、感染试验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结果可为病区环境消毒、隔离条件等防治与阻断SARS 传播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