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连接珠江河口河网与河口湾的'门'这一关键而具特色的研究体,通过现场监测、考察、理论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分析珠江口'门'的动力结构、泥沙运动和双向射流动力沉积体系及其在潮、亚潮和沉积时间尺度的变化和规律。从地貌动力机制上探讨珠江河口'门'的演进并探讨'门'对珠江河口三角洲的发育演化的重要作用。应用自行开发的长周期动力沉积地貌模型模拟海进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的演进以及'门'的动力沉积作用。并通过以
课题主要研究600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及河网在'门'的作用下的演变发育过程和机理。通过大量外业调查,包括7次河口水文同步观测,18个地质钻孔。应用课题所研发的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PRD-LTMM),在国内外首次模拟了海进盛期以来珠江河口三角州演进和河网主干形成演变过程。钻孔资料验证了模型计算的正确性。 课题进行了多学科和多时空尺度研究,包括沉积学、河口动力学、地貌动力学和数值模拟,时间上从湍流尺度到千年尺度,空间上从湍涡到珠江古河口湾。课题有如下主要发现(1)珠江三角洲整体演进模式是多核心充填式,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平行推进式的。(2)研究表明,珠江河口的"门"及其双向射流动力体系对珠江三角洲和河网主干,特别是口门的形成演变起了控制性的作用。(3)珠江三角洲是由多个子三角洲平原构成的。课题研究了大鳌子平原、番禺平原、顺德平原和广州溺谷湾平原等子三角洲。他们形成的沉积动力环境与相邻的'门'密切相关。(4)子三角洲往往由若干更基本的动力沉积单元-沉积体或快速沉积体组成。沉积体形成的动力系统是各类小尺度动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