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体系及其在区域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 项目名称: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体系及其在区域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0971111
  • 申请代码:D01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罗涛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本项目以国内外景观非生态功能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基础,结合我国景观保护的现状和趋势,提出并界定景观非生态功能的概念和内涵;调查分析我国区域规划尤其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景观非生态功能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以人文地理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美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的解析景观非生态功能组成要素及各类景观元素对其的贡献,尝试总结一个科学客观且易于操作的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体系;体系构建中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因素,应用文献研究、现场观测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解析中国传统景观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及区域文化审美特征;选取适宜的规划或环境影响评价范例,通过对评价体系使用结果的总结评估,在实践中验证该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景观非生态功能保护意识,为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维护文化传承及提高人居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我国区域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结论摘要:

项目研究目标是科学构建区域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践验证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主要研究成果 A 向国内学术界全面介绍国外(尤其是欧洲)文化景观研究手段及进展,结合我国景观保护现状和趋势,提出并界定景观非生态功能概念和内涵; B 解析景观认知评价的客观属性,分析景观元素视觉属性对其感知优先度的影响,为构建景观分类体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景观元素感知优先度受其视觉特性影响。面积、形状及位置会影响人们对景观元素的感知。面积较大、形状规则、边界整齐且位于视域中下部的景观元素较易被识别。元素视觉特性对其感知优先度的影响程度随元素类别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别; C 解析景观认知评价的主观属性,分析景观认知偏好的人群差异性及影响因素,为筛选景观评价指标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人们普遍偏好自然景观,但不同个体对于自然景观的认知偏好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会对个体的景观认知偏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年龄、职业、地区、专业背景、受教育程度、性别。最为偏好自然景观人群具有以下特征女性、小于 45 岁、研究区内居住、大学以上受教育程度、从事室内工作、具有景观或设计相关专业知识; D 解析景观的主观体验过程,分析整体体验与景观元素客观属性的关联程度,证明现场体验式景观评价技术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景观美学评价中,整体美学评价与评价者对特定景观美学属性(视觉舒适度、开阔度、景观特有性、景观多样性等)的认知判断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评价者的认知判断可以精确反映视域大小及平均景深等客观的景观属性; E 基于上述研究,构建景观元素分类评价及现场整体评价两种评价体系,通过规划环评实例分别验证了其评价体系和技术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F 引入声景观概念,分析城市-乡村梯度下景观的视、听属性变化,以及景观视觉评价和声景观评价对景观综合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沿城市-乡村梯度,视觉景观由人工景观逐渐过渡到自然景观,声景观构成由人工声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生物声和地质声为主,声级水平随之降低。景观视、听评价结果总体上随人工影响程度的下降而改善。景观综合评价受景观视觉属性和声景观质量的共同影响,其中声景观质量的贡献明显高于景观视觉质量。项目实施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传统人文景观、维护区域文化传承、提升人居品质以及完善我国区域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有益探索。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8 会议论文 4 著作 2
罗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