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西藏羌塘盆地中部角木日-热觉茶卡一带二叠纪蜓类动物群的对比研究
  • 项目名称:西藏羌塘盆地中部角木日-热觉茶卡一带二叠纪蜓类动物群的对比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0902006
  • 申请代码:D0201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张以春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西藏羌塘盆地中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近年来逐渐被认为是晚古生代分隔南北大陆的古特提斯缝合带,它把羌塘盆地分为南羌塘地块和北羌塘地块。尼玛县角木日-热觉茶卡一带分别出露代表南羌塘地块和北羌塘地块的二叠纪地层。其中,角木日一带下二叠统曲地组、中二叠统鲁谷组中发育丰富的南羌塘地块的蜓类动物群;而热觉茶卡一带发育完整的代表北羌塘地块晚石炭世-晚二叠世的蜓类动物群。角木日和热觉茶卡地区早中二叠世的蜓类动物群一直没有研究,对这两个地区蜓类动物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通过对比南北羌塘地块二叠纪蜓类动物群来推断冈瓦纳特提斯蜓类生物区的起源与演化,而且还可以通过冈瓦纳特提斯区生物群的研究,架起特提斯大区和冈瓦纳大区生物群对比的桥梁,更有可能通过蜓类和牙形刺生物带的对比研究,解决早中二叠世特提斯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对比问题。

结论摘要:

西藏羌塘盆地中部尼玛县以北角木日和热觉茶卡地区分别位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两侧的羌塘地块和昌都地块。本项目对缝合带两侧的蜓类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发现角木日地区早二叠世最早期沉积为含有冰海相杂砾岩的擦蒙组和展金组。伴随着冰期的结束,蜓类也随之在曲地组中出现,最早出现的蜓在古生物地理上属于冈瓦纳北缘的冷温型,由Pseudofusulina pamirensis, P. insignis和P. tumidiscula等分子组成。同时这套蜓类动物群与曲地组的复理石是同时代形成的,从而判定羌塘地块于早二叠世Artinskian期从冈瓦纳北缘裂解。曲地组之上是以灰岩和玄武岩为主的一套海山型沉积,被称为鲁谷组。鲁谷组底部产有丰富的混生型蜓类动物群,以Cancellina, Chusenella, Nankinella, Parafusulina, Pseudodoliolina和Monodiexodina组成,时代为Kungurian期,这套蜓类动物群确定了这套海山并非来源于古特提斯洋中,而是来源于新特提斯洋中。鲁谷组上部同样具有很多暖水型的蜓类,如Neoschwagerina和Verbeekina等。 相比之下,热觉茶卡一带的蜓类总体和华南有亲缘性。在热觉茶卡北部的晚石炭至早二叠世的碳酸盐地层中发现了从Montiparus带至Sphaeroschwagerina带的蜓类分子,并且没有发现早二叠世冰海相沉积。晚二叠世的沉积是以细碎屑岩为主夹有灰岩夹层的热觉茶卡组,灰岩夹层中含有的Palaeofusulina动物群也表明该区在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时一直位于低纬度区,与华南较近。 因此,从角木日和热觉茶卡两地的沉积层序和蜓类动物群的类比可以看出,它们在二叠纪时位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古地理位置。角木日地区所代表的羌塘地块位于冈瓦纳的北缘,并从早二叠世Artinskian期开始脱离冈瓦纳大陆,并在Kungurian期时形成海山,蜓类动物群也逐渐混入华南型的分子;而热觉茶卡所代表的昌都地块在二叠纪时一直位于低纬度区。角木日和热觉茶卡之间的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代表真正的古特提斯缝合带,是云南的昌宁-孟连带向西的延伸。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9 会议论文 2 著作 1
期刊论文 85 会议论文 1 著作 1
张以春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