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s是土壤和底泥中常见的POPs,植物修复是经济有效的治理途径。本项目通过野外调查、温室盆栽和实验室模拟分析,调查了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和废旧电器拆解场周边典型农业环境中土壤中持久性有机物(POPs)多氯联苯(PCBs)和有机氯的污染现状,研究了高效修复植物南瓜(黑麦草)与低积累作物大豆(玉米)间作体系强化修复PCBs的效果及其生态学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农业环境存在有机氯污染风险,植物间作复合系统可提高植物修复土壤PCBs的效果。植物根际微环境特征及根系分泌物种类数量与PCBs修复效率显著相关,不同种植方式由于根系分泌物差异,导致根际土壤理化特征和微生物类群与活性差异,进而使土壤微生物降解PCB的能力和植物吸取转化PCB的能力不同,最终导致植物修复的效果各不相同。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组成的间作系统,根系分泌物与根际环境的交互作用差异导致了根际微域植物-微生物-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改变,进而影响了PCB的迁移转化。本研究为利用高修复能力植物与经济作物组成复合间作体系,强化PCBs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从而为中低程度受PCBs污染农业土壤和底泥的植物修复与经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
英文主题词Phytoremediation; Soil;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ntercrop system; Rhizo-remed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