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巴山松起源、遗传变异和适应性进化的初步研究
  • 项目名称:巴山松起源、遗传变异和适应性进化的初步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500033
  • 申请代码:C0203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6-01-01-2006-12-31
  • 项目负责人:刘占林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西北大学
  • 批准年度:2005
中文摘要:

利用叶绿体微卫星(cpSSR)、线粒体nad1基因以及核基因组表达序列标签微卫星(Expressed Sequnce Tag Microsatellites,EST-SSR)三类分子标记,研究巴山松的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分析巴山松的居群遗传结构、地理分化;揭示巴山松不同遗传体系的基因组织方式、进化规律;探讨巴山松不同基因组的亲本来源、演化历程以及对大巴山区特殊生境的适应性进化;确立巴山松与其近缘种

结论摘要:

本项目从居群水平出发,利用叶绿体微卫星、线粒体nad1、matR、nad5、19S基因和核基因组AFLP分子标记,从三个基因组角度研究了巴山松及其近缘种(油松、云南松、黄山松、马尾松)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证实巴山松在分类学上应作为独立种处理,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是油松或马尾松变种。在起源上巴山松与黄山松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可能是祖先种在大巴山和大别山等不同地理区域发生分化的结果,而油松与二者关系稍远。研究同时表明,松属植物不同基因组进化速率差异大,基因组组成与进化规律复杂。线粒体基因在几种松树中进化速率低,序列高度一致,这与其他松树的研究并不相同;叶绿微卫星显示五种松树都拥有特定的系统树分枝,并有部分的基因共享;而AFLP结果则揭示了五种松树核基因组相似性高,仅占据三个不同系统分枝,可能是它们分化较晚或者是长期相互基因交流的结果。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
  • 1
  • 0
  • 0
  • 0
相关项目
刘占林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