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在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上,采用先进的超声波录音和回放设备、声谱分析技术和无线电遥测技术,拟在国际范围内率先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菊头蝠科蝙蝠与鳞翅目昆虫间的协同进化关系,研究两者之间的选择性与适应性特征以及防御与反防御行为机制,建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行为和数量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确定研究区域内菊头蝠种类的进化过程,完成菊头蝠科蝙蝠系统发育的构建,明确菊头蝠科蝙蝠回声定位的起源与功能进化路线,其研究对整个小蝙蝠亚目回声定位进化路线的清晰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菊头蝠科蝙蝠是数量巨大的夜行性昆虫最重要的控制者,因此,研究成果对森林和农业生态系统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项目通过野外观察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8种菊头蝠科蝙蝠的捕食策略和12种鳞翅目昆虫的反捕食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结果①马铁菊头蝠、大耳菊头蝠、贵州菊头蝠、小菊头蝠、中菊头蝠、皮氏菊头蝠、中华菊头蝠、鲁氏菊头蝠的夏季食物组成均以鳞翅目昆虫为主,同时捕食少量膜翅目、鞘翅目、毛翅目或双翅目昆虫。其中鳞翅目昆虫主要包括天蛾科、夜蛾科、舟蛾科、螟蛾科和尺蛾科的种类。②菊头蝠科蝙蝠捕食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可分为3个阶段搜索阶段、接近阶段和蜂鸣阶段,不同捕食阶段回声定位声波的参数有所变化,即随着蝙蝠不断接近猎物,声脉冲间隔与声脉冲时间变短,声波发出频率越来越快,最后阶段发出类似蜂鸣的捕食声波,但主频率基本保持不变。③在菊头蝠捕食的鳞翅目昆虫中,反捕食行为主要发生在具有听器的昆虫中,主要形式包括当蝙蝠接近时,立即停止振翅,或突然改变飞行方向,或在改变飞行方向的同时降低飞行高度。有些蛾子还具有化学防御机制或声学保护色。同时,通过分子生态学方法,对8种菊头蝠科蝙蝠系统发育树进行了重新构建,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菊头蝠科蝙蝠的系统发育和回声定位进化路线。并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