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颈胸交界区三维解剖基础及其临床应用的放射解剖学研究
  • 项目名称:颈胸交界区三维解剖基础及其临床应用的放射解剖学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970820
  • 申请代码:H1809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杨志刚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四川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采用尸体灌注、断层解剖与CT、MRI三维影像相结合的放射解剖学研究方法,重点研究① 颈部中线区与上纵隔及伴行神经、血管的通连或分隔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解剖、病理基础;② 颈部右侧与右胸腔、右上肺及右腋窝的相互通连或分隔的影像解剖特点;③颈部左侧与左胸腔、左上肺及左腋窝的相互通连或分隔的影像解剖特点。从而明确颈胸交界区的特点,建立准确的三维影像解剖学概念和完整的图像数据库;阐明颈胸交界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征、相互通连关系和优势扩散途径的解剖病理学基础;为该区域炎症、外伤、出血、疝、肿瘤等疾病准确的影像诊断以及为手术或介入处理途径的选择提供较为准确的科学依据;并为同类研究奠定方法学基础。

结论摘要:

颈胸交界区采用尸体断层解剖和临床病例CT灌注、三维影像进行放射解剖学研究,获得以下研究成果: 1、明确了颈胸交界区非管道性病变MD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包括甲状腺病变累及上纵隔及颈胸交界区域淋巴源性病变累及下颈部和上胸部。甲状腺病变累及至上纵隔,位于前上纵隔多见,其影像学表现及优势解剖分布与其解剖、病理基础密切相关。颈胸交界区淋巴源性病变可同时累及下颈部和上胸部,其影像学表现及优势解剖分布与其解剖、病理特点密切相关。2、基于断层解剖的发现,结合大样本量临床颈胸交界区积液、积气及感染三维影像学表现特征,明确该研究区域(右侧、中线区域和左侧)积液相互分隔或通连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解剖基础。3、食管鳞状细胞癌的CT灌注特点与肿瘤微循环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首次证明了首过时间灌注CT能准确评价食管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证实了灌注参数BV与MVD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BV是反映血管微循环的最恰当指标。4、颈胸交界区脊柱地震创伤与非地震创伤的影像学特征与受伤机制的相关,通过对这两类创伤的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发现由于创伤机制不同,地震中的脊柱损伤的分布区域和Magerl创伤类型与常见创伤明显不同。相关研究获得201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2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头颈部血管病变双源CT表现特征对比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范围较高,最易发现斑块的节段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总之,本研究以胸廓入口为中心,进行了颈胸交界区域三维解剖学基础研究,明确了相关解剖概念和该区域病变的三维影像学表现特征,有助于该区域病变局限或相互扩散的影像学表现特征认识,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2
  • 0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杨志刚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