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末次冰期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策略研究
  • 项目名称:末次冰期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策略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101087
  • 申请代码:D010106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张东菊
  • 依托单位:兰州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环境变化与人类的关系一直以来是考古学与古环境研究的热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本质。末次冰期气候变化频繁,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前人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可能具有密切联系。中国旧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研究开展较多,但是缺乏末次冰期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影响的详细研究。因此,本项目拟选择具有高分辨率环境记录的陇西黄土高原东部的清水河与水洛河流域,结合考古学与地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通过地理考察、考古调查、考古试掘、环境及年龄样品测试和文化遗存分析,重建研究区末次冰期环境变化历史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理解研究区地形地貌演化历史、自然环境变化过程、考古学文化和古人类行为,探讨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石器原料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尤其是末次冰期环境变化对该策略的影响。最终,探讨人类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摘要:

晚更新世环境变化频繁,现代人在不同地区陆续出现,考古学文化在许多地区发生飞跃性变化,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体现在人类行为适应方式的研究。为更好地理解晚更新世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问题,本项目选择在定年和环境变化研究方面具有优势的陇西黄土高原,进行晚更新世环境考古学研究,试图理清晚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该区域发展的脉络,重建该区域环境变化历史,进而探讨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古人类行为适应问题。本项目选择研究区综合新发现和已经报道的共76处旧石器时代遗址,选择重要遗址进行地层分析、绝对年龄测试、环境重建和石制品研究。最终,获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古人类活动在末次间冰期首次出现,末次冰期早期(MIS4)一度消失,间冰段时期再次出现,至晚更新世之末呈连续发展。2、研究区的石器工业在晚更新世稳定发展,少有变化,以中国北方小石片石器工业为主,晚更新世之末出现细石叶技术。3、在轨道尺度上,末次间冰期以来,研究区的气候变化历史与黄土高原其他区域相同。MIS5,温暖湿润;MIS4,气候冷干;MIS3,温凉湿润,H事件表现明显;MIS2,寒冷干燥;末次冰消期,整体环境开始好转。4、通过原料和土地及其他资源的利用考察,发现晚更新世人类的行为适应与自然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晚更新世期间,古人类在以黄土梁和河谷为主要地貌类型的研究区主要采用采食者模式,广泛流动于山梁、山间盆地和河流阶地之间,以频繁的迁居移动为主。末次冰消期甚至LGM末期开始,环境变化导致的较高的资源压力迫使人群主要集中于资源相对丰富的河谷阶地,在中心营地的停留时间增长,后勤移动开始增多,逐渐偏向于集食者模式。脉石英在研究区分布广泛且数量丰富,是古人类当地取材的主要石制品原料,表现为原地获取、高浪费、低利用的特点。末次冰消期,随着气候条件转好,古人类活动范围增大,细石叶技术传入,并开始远距离获取优质原料,但对原料格外节省。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4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3 著作 7
张东菊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