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野外面上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区"沙山"露头的系统调查和综合对比,选择典型剖面,深入详细的开展沉积学、年代学和古气候学研究,建立和完善"沙山"的沉积序列、成因序列和年代序列,查明"沙层-粘土或风化层"岩性旋回的环境意义,揭示长江中游末次冰期的冬季风演化过程。并与我国季风区沙漠-黄土过渡带、西北黄土、中原黄土和近海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进行对比,探讨末次冰期我国东部冬季风演变特征。
采取年代学、环境磁学和沉积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重点对长江中游地区砂山的成因、形成年代及末次冰期冬季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①对新发现的九新港、梁家渡、青山和岳阳砂山剖面的研究,首次系统地建立了长江中游砂山的沉积序列; ②探讨了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砂山沉积成因问题,研究认为分布于长江中游一带的砂山沉积属于一个典型的风积成因,其物源是长江、古赣江等河漫滩相砂质沉积,基本动力是末次冰期中强劲的北方干冷气流的南侵; ③查明了砂山沉积剖面上的多次沉积旋回的环境意义,初步认为砂山沉积旋回是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替作用的产物,反映了沉积时期气候的干冷-暖湿变化; ④通过对粒度、磁组构参数和磁化率椭球体主轴的变化规律研究,揭示了长江中游末次冰期的冬季风演化过程和古风场的演化规律。初步认为在砂山形成的整个时期内该区的主导风向为NW-SE和NNW-SSE向,但在不同时期风向和风力强度又有所不同,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是砂2层,风向由北西-南东向为主,变为北东-南西向为主,且该阶段沉积环境相对比较稳定。气候最为寒冷,冬季风的风力最强的时段是形成砂2、砂5、砂6层的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