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拟采用几何形态度量学方法分析中国鲿科鱼类种间外部形态差异,依此结果并结合体色式样和可数特征,应用系统发育物种概念的可鉴别性标准初步确立形态学物种;在此基础上,对形态学物种的内部骨骼学特征进行比较形态解剖分析;再运用分支系统学方法和形态学特征(外部和内部)建立各属内形态学物种种间系统发育关系,进而应用系统发育物种概念的单源性标准,确立形态学物种的有效性,以澄清目前中国鲿科鱼类物种分类上的混乱。此研究目不仅可以为鲿科鱼类系统分类学,而且还为东亚和东北亚生物地理学研究奠定基础。此外,此研究中系统发育物种概念的应用以及几何形态度量学方法的引进,可望能为目前国内鱼类物种分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尤其是鲇形目鱼类,亦能为分类学这门古老学科的建设提供新的生长点。
本项目主要对中国鲿科鱼类特别是拟鲿属鱼类进行了系统分类整理。分别测量和计数了此18个物种678尾鱼类标本的32个可量性状和7个可数性状, 还对14个物种的模式标本分别进行了图片和X光图片检视;对其中分类上尚存疑问的物种的测量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及骨骼解剖分析。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应用系统发育物种概念的可鉴别标准,重新评价了拟鲿属目前所辨认物种的有效性。其重要结论如下1)对拟鲿属物种进行系统归类,通过尾鳍形状,可将该属按尾鳍形状划分为为圆形、截形且中间微凹、及中等分叉三类;2) 重新确立P. albomarginatus的有效性,证实了该种与P.tenuis为不同种,且后者是分布于上海的上江下游的特有种,现有记载于其他地区的标本皆可能归属于P. albomarginatus,并对这两个种进行了重新描述;3) 澄清了分布于长江上游的两特有种P. pratti 和 P. emarginatus 分类上的紊乱,重新确立P. emarginatus的有效性;4) 描述了 P. brathchyrhabdion, P. lani, P. hypsicorpus 和 P. sp. n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