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蜜桃采后贮藏保鲜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桃果实冷藏期间的冷害和果实品质劣变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技术难题。本项目以南方水蜜桃为试材,研究不同贮藏温度(0℃、5℃ 和10℃)、采后ATP处理和MeJA处理对桃果实冷害,品质指标,能量代谢酶、活性氧代谢酶和果胶代谢酶活性,ATP、ADP、AMP、Ca2+、细胞膜脂肪酸组分和细胞壁果胶组分含量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以揭示能量代谢对桃果实冷害调控的机理,并明确MeJA对桃果实能量代谢调控的作用,以及抑制桃果实采后冷害发生的可能机理。本项目研究成果为控制水蜜桃果实贮藏期间品质劣变提供理论依据。这对降低水蜜桃果实采后损失,增强我国桃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都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peach;postharvest;chilling injury;energy metabolism;
水蜜桃果实柔软多汁、风味浓郁、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桃果实成熟于盛夏季节,常温贮藏期极短,影响了鲜果的流通和销售。低温冷藏能有效抑制桃果实后熟软化和腐烂,延长贮藏寿命。桃果实在低温下贮藏会发生冷害,其症状表现为果实色泽暗淡,香气减少,果心褐变,果肉粉质化或糠化,果汁减少和失去后熟作用等。冷害不仅降低了果实的食用价值和商品性,还限制了桃果实的冷藏期和供应期。研究桃果实冷害发生的控制技术及其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以“白凤”、“霞晖5号”水蜜桃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采后不同温度贮藏(0℃,5 ℃,10℃)、低温预贮(LTC)、间歇升温贮藏(IW)方式,以及采后三磷酸腺苷(ATP)、茉莉酸甲酯(MeJA)、草酸(OA)和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桃果实采后冷害和能量代谢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5℃贮藏下桃果实冷害症状较0℃贮藏明显,10℃贮藏下不出现冷害症状。桃果实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冷害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能量亏缺有密切关系,能量代谢酶活性在调节果实细胞内能量供给起关键作用,冷害发生时桃果实内线粒体呼吸代谢酶活性下降,能荷水平降低,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膜透性增强并发生膜脂过氧化,导致果肉褐变发生。各种采后处理技术(LTC、IW、MeJA、OA和1-MCP)能减轻桃果实冷害症状,调节线粒体呼吸代谢酶活性,维持果实较高的能荷水平,提高果实抗冷性。此外,各种采后处理技术还能够提高桃果实抗氧化酶活性,并维持活性氧代谢的平衡,保持较高的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对于维持果实贮藏期间细胞膜完整性,延缓膜脂过氧化进程,提高果实的抗冷能力有显著作用。不同采后处理技术能维持桃果实冷藏期间果胶代谢的平衡,可以提高果肉出汁率,减少果肉粉质化败坏。这些研究成果阐明了能量代谢与桃果实采后冷害发生的关系,揭示了不同采后处理通过调节桃果实能量代谢,增强果实抗冷性、减轻冷害发生的作用机制。丰富了果实采后冷害调控的生物学理论,为控制桃果实冷劣变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