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γ-氨基丁酸受体在重复经颅磁刺激抑制脊髓损伤后痉挛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临床应用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提供理论依据和更好的治疗策略。应用大鼠脊髓损伤后痉挛模型,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分析γ-氨基丁酸受体在大鼠脑组织以及脊髓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分析γ-氨基丁酸受体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表达水平的改变;分析三种不同皮层内抑制通路的时间及空间变化。筛选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以I123-iomazenil标记后,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检测,分析γ-氨基丁酸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以运动诱发电位、F波、H反射等神经电生理检测对患者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完整性及兴奋状态进行评定,比较其与γ-氨基丁酸A受体通路的关系。对γ-氨基丁酸受体在重复经颅磁刺激抑制脊髓损伤后痉挛中作用机理的研究,将在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机制研究中开创新的领域。
Spinal cord injury;Spasticity;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GABA receptors;
本课题共分为基础研究部分和临床研究部分,截止课题结题,我们基本完成了课题计划内任务,并以课题目标为依托,做了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工作。基础研究部分目的 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脊髓损伤后痉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prague-Dawley (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脊髓损伤后7天组、脊髓损伤后14天组、脊髓损伤7天后治疗组以及脊髓损伤14天后治疗组,每组10只。治疗组采用10HZ的高频rTMS分别于造模后7天、14天开始给予干预。造模成功后开始每周给予1次BBB行为学评分以观察其痉挛变化情况直至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应用western-blot和PCR方法检测大鼠体内GABA受体变化。结果 1、脊髓损伤7天后治疗组BBB评分高于脊髓损伤14天后治疗组(P<0.05);2、脊髓损伤14天后组GABA受体表达下降幅度大于脊髓损伤7天后组(P<0.05);3、不同时间点rTMS干预影响GABA受体上调脊髓损伤7天后治疗组GABA受体表达上调较脊髓损伤14天后治疗组明显(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缓解脊髓损伤后的痉挛,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GABA受体表达上调,且脊髓损伤后早期干预效果更为显著。第二、进一步探索工作为进一步解释SD大鼠中出现的GABA受体变化的趋势,本课题组查阅文献发现,GABA受体作用的发挥与钾氯离子共转运体2(KCC2)关系密切。通过建立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预实验我们发现,rTMS干预后,KCC2蛋白的变化趋势与GABA受体保持一致。第三、临床研究部分旨在收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观察rTMS抑制其痉挛后GABA受体的变化情况。截止目前,我们对数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实施持续4周的rTMS治疗后,临床痉挛评估量表和电生理学检查均提示患者痉挛得到了缓解,但是GABA受体在其中的作用尚未得知。下一步我们计划增加定向导航rTMS组,以精确刺激位点,更好地观察rTMS对痉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