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中晚期是许多脊椎动物类群基本分化模式建立的时期,也是中生代陆生动物地理区系建立的时期,这可能和泛大陆在侏罗纪中晚期进入解体活跃期相关。现有化石证据和理论推测表明若干重要脊椎动物类群在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期起源和分异,但这一时期全球陆生脊椎动物化石记录相对贫乏,阻碍了我们对这一重要演化时期的理解。以过去8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为基础,本项目拟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卡洛期至牛津期的石树沟动物群进行深入系统的综合研究,项目将建立该地区精确的中上侏罗统地层层序和地质年代框架,恢复该地区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若干脊椎动物类群及亚类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探讨石树沟动物群的组成、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分析石树沟动物群演化速率及其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比较石树沟动物群和世界其他相近时期动物群的异同,进而探讨该时期陆生脊椎动物区系形成模式和泛大陆解体的关系,这些工作有望推动这一陆生脊椎动物重要演化时期的研究。
Middle-Late Jurassic;Origin and evolution;Shishugou Fauna;Palaeonbiogeography;Junggar Basin
“准噶尔盆地中晚侏罗世石树沟动物群综合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全面深入了解中晚侏罗世石树沟动物群的组成成分及其演化地位,探讨包括鸟类在内的一些重要脊椎动物类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以及这些生物事件与环境及地理格局变化的关系。按照项目计划,我们在2009-2012年期间共组织了6次野外考察和发掘工作,参加人数有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50余人次,对目标区域出露的中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进行地层学和沉积学调查,采集了包括同位素测年样品在内的岩石样品90个(150公斤)以及各个门类的化石标本400余件。项目安排了包括具有高级实验师职称的共8名修理人员对采集标本进行了修理,完成标本修理共计198件。项目人员对采集的恐龙化石进行了形态学、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以及生物地理区系研究,对石树沟组产出的似哺乳爬行动物、龟鳖类、蜥蜴类、翼龙类、鳄形类以及哺乳动物化石也展开了相关的形态学、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研究,对动物群的组成和演化进行了分析,也进行了动物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成果包括推动了长期争论不休的鸟类手指同源问题的解决,极大提高了兽脚类恐龙主要类群理论分异时间和实际化石纪录的吻合程度,分析了兽脚类恐龙腕部的演化和翅膀形成,提出新的虚骨龙类的系统演化假说,以及发现了一种罕见的脊椎动物特异埋藏方式。2009-2012年期间,共发表了44篇文章,包括在《自然》上发表8篇,《科学》上3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3篇,同时,我们还有13篇论文正在准备当中。项目组人员在2009-2012年度,40余人次参加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多次做大会或者特邀报告,扩大了项目在学术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