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像特征与血液生物标志谱相关性研究及在辅助诊断和预警中的应用价值
  • 项目名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像特征与血液生物标志谱相关性研究及在辅助诊断和预警中的应用价值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071413
  • 申请代码:H20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田亚平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研究表明血液中代谢紊乱的血脂及炎性因子可致血管内膜损伤,并逐步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目前临床上常用影像学征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粥样斑块的形状特征,但难以区分斑块性质及成分。本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并提出"血管内斑块性质的血液印记学说",即通过血液相关基因表达谱、炎性因子谱与血脂代谢谱的分析,反映冠脉斑块性质及成分差异,以预警心血管疾病风险度。拟通过64-MSCT分析健康对照组,无临床症状组与有临床症状组共 500例冠状动脉影像特征(据斑块性质分为正常组,非钙化组,钙化组,钙化非钙化混合组);利用已建立的GeXP高通量技术分析患者29种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表达谱,液体芯片技术检测12种细胞因子表达谱,并结合血脂各项指标,运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线性核函数算法分析冠脉早期粥样硬化影像特征和外周血各指标变化的关系,以冠脉造影为诊断金标准,利用血液基因表达与代谢印记变化建立冠心病的辅助诊断及预警体系。

结论摘要:

本课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1.通过双源CT分析健康对照组,无临床症状组与有临床症状组冠状动脉影像特征,根据斑块性质分为A组(未见斑块对照),B组(钙化斑块),C组(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患者)。C组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和GLU、TC、TG、APOB、APOC2及hsCRP共7项指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两类判别分析,判断C组的正确率为85.7%。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分析显示外周血生化指标联合检测鉴别C组和对照组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72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5%和76.8%。钙化斑块组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有统计学差异指标。 2.利用GeXP技术建立和优化了同时检测IL-1β, IL-6,IL-8,IFN-γ, MCP-1, VWF, MTHFR, L-Selectin, TNFα,Ubiquitin, MCSF, ICAM-1,ID2,HMOX-1, LDL-R等15种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及2个管家基因(?-actin,GK)的多重基因表达体系。批内 (CV%)为3.695-12.537%,批间 (CV%)为4.405-13.405%。用该方法对斑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组(排除糖尿病)IL-1β、IL-6、IL-8和MCP1基因表达增高。 3.液体芯片技术检测IL-1β, IL-2,IL-4,IL-6,IL-8,IL-10,IFN-γ, MCP-1, TNFα, GM-CSF等10种细胞因子的水平;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液体芯片技术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的结果显示C组与对照组相比IL-6水平显著增高(P<0.05)。ROC分析显示外周血IL-6检测鉴别两组间的曲线下面积为0.59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0%和39.7%。 4. IL-6联合外周血生化指标建立了区分C组与对照组的诊断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对两组间的鉴别效能较高(AUC为0.74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0%和65.1%。利用该模型将风险度较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筛选出来,为早期预警高风险心血管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发表论文11 篇,SCI8篇.申请专利1项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1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31 会议论文 7 获奖 2
田亚平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