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137是产额较高的核裂变产物之一,目前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与钾元素的理化与生物学性质极其相似,极易通过食物链富集进入人体。研究该抗辐射菌对Cs-137的吸收、富集与金属巯蛋白间的关系、形态转化和对Cs-137根际生态行为的影响,明确该细菌对放射性核素Cs-137根际生态行为影响的微观机理,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对放射性核素、重金属、有机物及其复合污染的生物修复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这不仅对放射生态学和保护公众健康是有益的,而且有助于放射性污染修复技术的开发。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贫铀弹的使用已成为现实,放射性"脏弹"有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稳定的情况下,对保持社会安定和防止经济衰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修复技术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国防意义。
抗辐射菌对放射性铯的最大吸收量约1800 Bq g-1(鲜重)。供试一价阳离子中NH4+对抗辐射菌吸收放射性铯的影响最大。二价阳离子中Pb2+ 对抗辐射菌的生长影响最大,而Ca2+对抗辐射菌吸收放射性铯影响最大。三价阳离子中Al3+和Cr3+对细胞表现为较强的毒性。放射性铯主要以残留态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与未接种微生物的土壤样品相比,接种抗辐射菌和假单胞菌的土壤样品中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态和有机态放射性铯含量降低,而残留态含量增加。在第7天时,残留态放射性铯的含量略降,接种抗辐射菌和假单胞菌土壤样品的可交换态放射性铯的含量也略有下降,而未接种微生物的土壤样品中,可交换态的放射性铯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和有机态放射性铯的含量有所提高。在抗辐射菌体中的放射性铯有67.8%为乙醇可提取态。接种抗辐射菌的土壤放射性铯的残留态比其在无菌土壤中的比例提高28.64-38.17%,而结球甘蓝在接种抗辐射菌的土壤中对放射性铯的吸收量比其在无菌土壤中的比例下降29.84-29.53%。残留态放射性铯增加的比例略高于结球甘蓝吸收量下降比例,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