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印度洋及西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和中国边缘海POPs的长距离大气迁移及水-气交换
  • 项目名称:印度洋及西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和中国边缘海POPs的长距离大气迁移及水-气交换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073080
  • 申请代码:D0309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李军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针对海洋在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重要科学问题,以科学考察船为观测平台,大部基于已有样品,以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和多溴联苯醚(PBDEs)为典型POPs,研究其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和中国边缘海的来源、长距离大气迁移与海-气平衡状况。通过系列样品的分析,揭示各海区表层海水与海面大气中POPs的组成、含量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主控因素;利用有机分子标志物和Pb同位素组成,结合后推气流轨迹,示踪其可能的长距离大气迁移过程;由逸度模型揭示不同海区POPs的海-气平衡状况和扩散交换通量。通过对比POPs在中-低纬度边缘海和大洋的海-气交换与长距离大气迁移特性,获得关于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新认识。

结论摘要:

项目针对海洋在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重要科学问题,以印度洋、南大西洋、西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和中国边缘海为研究区,围绕POPs的大气长距离迁移和海-气平衡,开展工作。主要成果包括(1)以科学考察船为观测平台,对印度洋、南大西洋、西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和我国边缘海低层大气中典型POPs进行了大尺度空间分布观测,获得其空间分布特征;(2)利用分子标志物和后推气流轨迹法相结合,查明不同海域典型POPs(PAHs,OCPs,PCBs和PBDEs)的污染来源,指示了其长距离大气迁移过程;(3)基于大气和表层海水中POPs含量水平,利用逸度模型,揭示我国边缘海和印度洋低纬度海域POPs的海-气平衡状况,计算了PCBs的扩散交换通量;(4)利用手性化合物的示踪作用,计算了印度洋低纬度地区低层大气中HCH和DDT源于表层海水挥发与大气长距离迁移的相对比例,指出大气长距离迁移任然是低层大气中POPs的主要来源。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海洋环境中典型POPs的污染现状、来源和海-气平衡状况,对进一步认识海洋在POPs全球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POPs研究领域有重要的意义。课题计划发布SCI论文3-5篇,目前完成任务,已发表7篇,尚有多篇处于审稿中。其中,2篇发表于ES&T,1篇发表于JGR,2篇发表于AE。依托课题研究,已毕业博士研究生2名,另有2名博士生将于2014年毕业。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9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李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