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内移植分化为肝细胞的活体基因显像研究
  • 项目名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内移植分化为肝细胞的活体基因显像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070349
  • 申请代码:H0317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朱康顺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中山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在分子水平检测及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活体肝内分化为肝细胞是阐明MSCs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关键环节,这也是干细胞移植基础与临床研究面临的难题。本课题构建同时含有荧光蛋白(mRFP)、萤光素酶(mtFluc)和铁蛋白(FT)为报告基因的慢病毒FUGW-Ubiquitin-mRFP-mtFluc-FT和FUGW-Alb E/P-mRFP-mtFluc-FT,分别感染大鼠MSCs,将所携带基因整合到MSCs基因组中,在启动子Ubiquitin驱动下mRFP、mtFluc、FT组成性表达,而在白蛋白增强子/启动子(Alb E/P)驱动下三个基因只能在MSCs分化为肝细胞时才特异表达;将感染慢病毒的MSCs,分别移植肝纤维化大鼠肝内;利用生物发光成像、MR成像和荧光显像,在活体和离体下同步检测MSCs分布、增殖和分化为肝细胞的过程。本研究结果为澄清MSCs移植修复肝脏机制提供客观依据。

结论摘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究竟MSCs能否在受损的肝脏增殖、分化为肝细胞或有肝细胞功能的肝样细胞,发挥其修复肝脏的作用,目前尚缺乏直接、客观的证据,同时也存在较大争议。本课题利用基因显像方法(慢病毒和多功能纳米载体转染)示踪MSCs在活体肝内增殖、分化的过程,为澄清MSCs移植修复肝脏的机制提供证据。首先我们成功构建了包含多模态基因显像的两个慢病毒载体,一是构建了同时含有红色荧光蛋白(mKate2)和荧光素酶(luc2)为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Lenti6.3-CMV-luc2-mKate2),二是构建了白蛋白增强子/启动子(Alb E/P)驱动下的同时含有绿色荧光蛋白(EGFP)、荧光素酶(luc2)和储铁蛋白(ferritin)为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Lenti7.3-Alb E/P-ferritin-IRES-luc2-SV40-EGFP)。前者用于移植的MSCs在肝内分布和增殖的示踪,后者用于MSCs移植后分化为肝细胞的监测。两个慢病毒载体,分别感染人MSCs,将所携带的基因整合到人MSCs基因组中。本研究证实了同时包含上述荧光、生物发光和MR成像的三种显像方法示踪MSCs的可行性,可用于MSCs移植活体动态示踪研究。转染的人MSCs可成功诱导分化为骨细胞、脂肪细胞,说明慢病毒导入MSCs后,对MSCs分化特性无影响。除上述慢病毒转染基因显像外,我们还进行了多功能纳米载体(scAbGD2-PEG-g-PEI-SPION)在MSCs基因转染及磁共振显像中的应用研究。在JO2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活体研究中,我们应用上述基因显像方法,证实经肠系膜上静脉移植(门静脉途径)为最优的MSCs移植途径,每次最理想的移植细胞数量为2.5~5×105。在非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NOD-SCID)急性肝损伤模型中,经肠系膜上静脉移植永生化人MSCs,发现MSCs在NOD-SCID小鼠肝内增殖,并导致严重肝纤维化;进一步应用ALU探针和红色荧光二抗的荧光原位杂交实验,证实肝内成纤维样细胞来源于移植的MSCs。本研究建立了多种成像策略协同下的基因显像方法,同时也使我们重新认识MSCs修复肝脏的机制,对MSCs移植治疗肝损伤的临床应用需更加谨慎,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9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朱康顺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