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非均匀特性的热学基础研究
  • 项目名称:建筑室内热湿环境非均匀特性的热学基础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51006058
  • 申请代码:E0601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刘晓华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清华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的本质是将室内多余的热量和湿度排除到室外的热湿传递过程。由于室内的产热源和产湿源是不均匀的,使得目前将建筑室内作为统一处理对象,由统一冷源制取冷量送入室内的室内环境控制模式造成了不同品位热量的混合损失。如何描述这种混合损失,如何评价不同室内产热源、湿源的品位及天然冷源可利用情况,如何设计理想的空调末端,以充分利用天然冷源、并降低室内热湿环境处理过程的混合损失,这些问题是室内环境控制的核心问题。本课题在于建立一套针对建筑室内非均匀热湿环境的热学分析方法,能描述室内不同产热源、湿源的品位特征,以室内热源、湿源形成的温度场、湿度场为分析基础,对各种空调末端方式的混合损失进行定量评价,发展以"最小混合损失"为目标的室内热湿环境分析理论,指导天然冷源的利用及理想室内空调末端的优化设计,为空调末端方式的设计、评价提供理论基础,研发新型的空调末端装置,降低热湿环境控制系统的能耗。

结论摘要:

本项目针对建筑室内热湿采集过程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以包含热源和湿源的普通办公室、高大空间建筑和仅含热源的信息机房三类典型建筑环境为分析对象,研究建筑室内各种产热源、产湿源特性,构建了从产热、产湿源头到空调末端方式处理过程的热学分析方法,对各种空调末端方式的混合损失进行定量评价,发展以“最小混合损失”为目标的室内热湿环境分析理论,指导冷源的高效利用和室内空调末端的优化设计。主要研究工作及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1)室内热湿环境不均匀性理论分析基于实际建筑中的产热、产湿源特性刻画了室内温度、湿度场的不均匀特性,分析了品位对系统性能的重要影响;分析了理想排热效率和理想排湿效率,以及建立在室内不均匀热湿环境基础之上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效率;分析实际系统效率与理想效率之间的巨大差异,指出减少热湿采集、处理过程中消耗温差ΔT的重要性。2)热湿采集处理过程的热学分析方法在分析比较各种评价热、湿品位的热学参数——熵产或火用分析、火积理论的适用性和适用范围基础上,选择采用“火积”参数对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中热量传递和混合损失过程进行量化描述;给出了典型传热过程的火积分析方法,利用火积耗散定义的热阻,为优化传热过程提供了重要指标。3)办公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构建方法刻画了常规空调系统同时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导致的损失,基于减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损失的理论分析,给出了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解决方案,采取不同手段分别满足室内温度、湿度调节需求;实际办公建筑的应用效果表明该新型空调系统可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典型高大空间及信息机房应用研究基于高大空间热湿环境及温湿度场特性分析,采用热学分析方法构建了适用于高大空间建筑的气流组织和空调系统新形式,阐明了应用辐射供冷方式的关键问题;基于热学理论分析了数据机房室内空间混合损失情况,明确了避免室内掺混损失是提高排热效率及利用自然冷源的关键,提出了可大幅减少室内掺混损失的排热优化方案。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项目建立了分析建筑室内非均匀热湿环境的理论研究方法,并以减少热湿采集的混合损失为原则研发新型排热、排湿方式与装置,取得了比目前空调系统节能30%以上的良好效果。相关研究内容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1项),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检索8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和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3)。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3
  • 1
  • 4
  • 0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3 会议论文 2
期刊论文 10 会议论文 8 获奖 1 专利 2
刘晓华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