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病包括晕车、晕船、晕机、航天运动病等,影响许多人的旅行及航天、航空或航海等特殊环境作业。运动病详细发病机制迄今未明,亦缺乏理想的防治药物,故对运动病发病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研究随着航天与航运业的发展显得十分迫切。近年来发现一类新的制剂-精氨酸加压素(AVP)V1 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抑制运动病症状,这为抗运动病研究带来新希望。然而AVP受体拮抗剂的作用部位及作用机制不明。我们最近对大鼠的研究显示,运动病时除血浆AVP水平改变外,还伴随脑内一些区域AVP水平的改变,前庭内侧核、最后区等与前庭-植物神经反射密切有关的区域均有AVP-V1b受体分布,运动病敏感性不同的大鼠,受体分布特征不同。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加压素及其受体参与运动病的中枢机制研究,有助于弄清运动病的发病机制、加压素受体拮抗剂抗运动病的作用机理,亦有助于了解加压素及其受体在前庭功能调制、前庭-植物神经反射方面的作用。
Arginine vasopressin (AVP);AVP receptors;rat;motion sickness;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
背景许多研究发现运动病时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水平升高,静脉或脑室注入AVP可诱发恶心、呕吐等症状,AVP-V1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运动病,提示AVP参与运动病发生。但是,脑内哪些部位AVP分泌或AVP能神经传递、通过哪型AVP受体、如何参与运动病发生的详细机制不明。目的与方法采用旋转刺激诱发大鼠产生运动病,观察脑内AVP表达变化,初步确定AVP与运动病相关部位。接着,将AVP注入相关中枢部位,观察AVP是否诱发大鼠对0.15%糖精水的条件性味觉厌恶(CTA),验证AVP与运动病相关性。分别将AVP-V1不同亚型受体拮抗剂注入上述部位,再行旋转刺激,观察对其CTA的影响;观察旋转刺激对相关部位AVP-V1受体表达的影响;同时,进行前庭功能锻炼,了解血浆AVP水平的适应性改变;确定AVP参与运动病发病通过哪型V1受体介导。检测AVP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了解运动病诱发过程中AVP参与作用的生理机制。此外,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了解运动病敏感性个体差异是否与AV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差异有关。结果运动病不同敏感性大鼠在AVP基因第4区257位点、第3区264位点多态性存在差异;不敏感组大鼠前脑、间脑、脑桥、延脑AVP表达量高于敏感组,旋转刺激后下降。旋转刺激后两组室旁核、前庭核V1a受体表达量均显著降低,迷走背侧复合体(DVC)V1a受体表达量增加。旋转刺激后敏感组蓝斑、前庭核V1b受体表达量显著增加,DVC V1b受体表达量两组均增加。敏感组最后区V1b受体阳性神经元数目较不敏感组多,旋转刺激后敏感组增加幅度大。在前庭核或DVC内微注射AVP均引起CTA,微注射V1a或V1b受体拮抗剂显著抑制该行为;同样,微注射V1a或V1b受体拮抗剂到前庭核或DVC亦显著抑制旋转刺激引起的CTA。AVP抑制NMDA或KCl诱导神经元内Ca2+浓度升高,V1a或V1b受体拮抗剂均能拮抗AVP的作用。旋转刺激后血浆AVP水平升高,前庭功能锻炼可提高AVP基础水平,减轻旋转刺激后的反应性升高。在前庭核与DVC均有少量AVP终末分布,兰斑有少量的AVP能神经元向前庭核、DVC投射纤维。结论室旁核通过AVP分泌或传出纤维对兰斑、前庭核与DVC的影响,以及兰斑通过AVP传出纤维对前庭核与DVC的功能调制,参与运动病发生。运动病敏感性个体差异与AV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差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