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室内培育和温室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水分处理,研究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变异机理,明确土壤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有机碳组分的转化速率特征,评价因水分差异影响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进而增加水稻土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的效果,建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总量及其生物有效碳量、以及微生物群落和代谢活性变化与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动态的数量关系,揭示好气和淹水条件下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分异规律及形成机制,确定淹水条件下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速率较快的可能性、出现的土壤和环境条件。更全面地认识水旱条件下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变异的规律,为土壤养分的合理管理及温室气体释放的正确评价和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本项目从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和转化特征研究入手,比较不同水分状况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揭示水分状况影响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机制、以及淹水导致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较快的形成机理。项目采集了不同肥力水平、母质类型、施肥状况的水稻土样品。建立了适合供试土壤的水溶性有机碳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分析了不同肥力水平、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变化规律。观测了水溶性有机碳的转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水溶性有机碳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贡献。通过布置培育试验和盆栽试验,设置了好气、淹水及干湿交替等处理,比较了不同水分状况处理下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差异、以及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的关系。测定并统计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酶活性等生化指标变化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的关系。研究并初步明确了淹水条件下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速率较快的可能性、出现的土壤和环境条件。项目已累计发表SCI论文4篇,国内核心刊物论文17篇,培养毕业研究生4名,圆满完成了预期的各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