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体的视觉加工是我们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面孔加工是客体识别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面孔本身包含的各种重要信息使面孔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视觉刺激。本项目采用了"刺激+掩蔽"和Oddball等实验范式,并结合了多种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手段,对面孔加工特异性与可塑性的脑机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通过3个ERP实验来找出面孔加工与专家识别的分离效应,并进一步鉴别面孔特异性和可塑性的ERP成分,再通过fMRI实验找出隐藏在面孔加工特异性脑区中(FFA)的反映面孔可塑性的大脑激活区域,然后通过TMS技术来进一步验证这些特异性和可塑性区域的可靠性。本项目的执行希望提供新的科学证据,解决长期以来关于面孔加工特异性在ERP和fMRI研究中的争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面孔加工理论。申请人经过了严格、系统的认知神经科学训练,已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face;make-up;Chinese character;specific;plasticity
对物体的视觉加工是我们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面孔是客体识别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本项目研究了面孔、京剧脸谱、汉字以及词语等视觉刺激加工的脑机制。我们的研究发现了人物脸谱比动物脸谱诱发了更大的P1和N170波幅。人物脸谱诱发的ERP波幅存在右半球优势,而对于动物脸谱则不存在这种类似的右半球优势。这与面孔加工的右半球优势相吻合,说明了即使物理刺激差异很小,但是更类似面孔的物体仍然具有不同的加工模式。中文词语诱发了明显的P1和N170成分,其中双侧顶部与顶枕部诱发的P1成分不存在半球效应,注意资源的缺乏导致了P1成分的潜伏期存在延迟。而N170成分则存在左半球优势,即左半球比右半球诱发了更大的波幅。可识别汉字比不可识别汉字产生了双侧更大的N170波幅,这表明汉字的识别水平可以调节N170的波幅。此外,我们观察到,相对于面孔和不可识别汉字同时呈现,当面孔和可识别汉字同时呈现时,面孔产生的双侧的N170波幅都会降低。这个结果表明,面孔和可识别汉字在早期视觉加工过程中存在竞争。我们的发现不仅扩展了人们对汉字加工神经机制的认识,而且加深了我们对视觉皮层具有可塑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