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缓冲带是具有高地下水位的特殊区域,是农田养分流失"汇"和水体非点源污染"源"的敏感区。土壤水、热与污染物运移转化的耦合是植被缓冲带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本项目采用野外定点观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研究缓冲带植被、土壤、地形等对土壤含水量及其运行状况和分布特性、温度传输及其交换规律和变化特性的影响,分析不同立地条件下缓冲带土壤水热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另一方面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非点源氮、磷在缓冲带土-水-生物介质中被截留、吸收、吸附、转化特点及时空分布,阐明植被缓冲带土壤水热变化在氮、磷"源-汇"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内在机理。结合以上两方面研究分析植被缓冲带土壤水热特性与非点源氮、磷持留的耦合关系,可望揭示植被缓冲带对非点源污染物的截留去除途径、影响条件及作用机制,为植被缓冲带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保护水体质量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vegetative buffer strip;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transport;preferential flow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水源地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植被缓冲带作为水体的天然生态屏障,是控制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开展植被缓冲带非点源污染物氮、磷输运转化及与土壤水热耦合关系,对优化丹江口水库库岸“源”、“汇”景观空间配置及提高水库水体质量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项目基于丹江口水库库周湿地的现实情况和生态功能区划,以库周具有全系列景观的典型坡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观测、测定与室内模拟和分析,研究了土壤水分、氮、磷等特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植被氮矿化特性,以及土壤优先流特征与土壤氮运移和磷吸附解吸特征,揭示了土壤特性与土壤氮运移、土壤优先流特征、土壤磷形态及分布的关系。项目的开展有助于丰富和深化非点源污染物运移机制及防控技术体系,也为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在过去三年的科学研究中,进行了多次野外和室内试验,累积了大量科学研究数据,并从机理层面解释土壤氮磷分布特征和运移机制及与土壤水分等特性的定量关系,可为植被缓冲带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和规划设计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