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政策、金融制度创新
  • 项目名称: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政策、金融制度创新
  •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 批准号:70941026
  • 申请代码:G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9-11-01-2010-07-01
  • 项目负责人:方松海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促进我国农村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环节,支农财政金融体系的缺陷是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所在。本研究力图解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实现党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需求下,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我国的财政和农村金融制度及体系应当如何创新,"十二五"期间需要推进完成哪些改革任务。研究重点包括当前支农财政金融制度的成效及问题;典型国家相关经验教训分析;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金融制度支持(理论分析);不同任务类型及其主要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如何通过财政政策、金融体制/机制/服务/产品/市场创新予以分担,这些创新之间如何协调;推进财政、金融制度创新的中长期战略安排,"十二五"时期工作任务等。研究将以有深度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围绕政策框架设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可行性的准则,力图有创造性地展开。

结论摘要:

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主任基金2009年第三期应急研究项目。课题于2010年1月启动,经过了中期验收,9月正式结题。在结题评审中,本课题被评为A。  课题组由国家发改委产业所、农村司、农业部计划司、社科院人口所、农行浙江分行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农发院的研究人员组成,各成员充分发挥了各自比较优势,很好地完成了课题所要求的各项任务,并取得较好研究成果。  研究认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任务,财政、金融体系在支持农业发展上存在的缺陷是影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主要障碍之一。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于缺乏一种有效机制,使得所有主体(包括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民)都能有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参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报告通过三方博弈的理论分析、国际经验比较以及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主要任务的梳理,提出了财政政策、金融制度创新的原则要求、改革方向,建议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财政金融互补的支农投入体系,通过提高激励、加大惩戒、减少配套、缩小单项受益范围等方式完善支农财政政策,通过化解信贷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推进风险与收益匹配、切合农村实际的金融制度改革。 课题完成并上报的政策建议报告有5篇,其中,《“十二五”时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与农村发展的主要思路》作为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十二五总体思路研究”的组成部分提交国家发改委规划司,为国家十二五年规划编写提供参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方向》部分研究结论直接作为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初稿的参考素材;《实施三大差别化方案推进全面小康进程》通过提交国家发改委中青年干部经济研讨会论文上报,论文进入全委决赛,并于9月在国家发改委大会上演讲,获一等奖。相关政策建议得到朱之鑫副主任等领导较高评价。另有部分稿件(如《对我国种业发展的若干思考》、《农村金融的现状评价及改革建议》等)通过宏观院《调查研究建议》、国家发改委《信息》或《经济情况建议》上报。相关媒体宣传有两次,分别在2010年9月11日《中国经济导报》和《中国改革报》上报道。期刊和会议论文有5篇,发表期刊包括《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2期)等。共同出版合著一本(《“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政策研究》)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8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方松海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