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典型含硫类二噁英在长江南京段分布规律与生态风险研究
  • 项目名称:典型含硫类二噁英在长江南京段分布规律与生态风险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071319
  • 申请代码:D0109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王遵尧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含硫类二噁英"是一类结构与二噁英极其相似的化合物,对生态系统存在潜在危害。但目前对其分布及生态风险的研究较少。本项目选择长江南京段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在测定背景断面、污染控断面和一些重点排污口的水体和沉积物中存在的典型"含硫类二噁英"的异构体及浓度的基础上,研究沉积物的特性与目标化合物的含量的关系,采用"异构体比值法"和"智能识别法"等方法,解析污染来源;采用微宇宙实验模拟技术,选择长江流域存在的优势鱼种和斑马鱼作为测试对象,测定环境中可检测到的典型"含硫类二噁英"化合物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并采用三维定量结构-活性相关(3D-QSAR)方法,建立这些化合物的毒性效应参数的QSAR模型,从分子结构的微观层面上探讨影响毒性效应的主要因素和致毒机制。本项目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含硫类二噁英"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为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摘要:

含硫类二噁英 (Sulfur-containing Dioxins) 主要包括多氯代噻蒽(PCTA)、多氯代二苯并噻吩(PCDT)、多氯代二苯硫醚(PCDPS)这三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化工制药中有应用,在垃圾处理过程也有产生,并具有明显的生态毒性。本项目中,基于合成的化合物样品,通过采样分析,我们研究了PCTAs、PCDTs和PCDPSs在长江南京段表层沉积物及表层水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可能的污染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生活污染贡献较少,化工园区是这些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此外,通过实验手段获得PCDPSs的疏水性(logKow)、色谱保留性质(logk’)和土壤吸附特性(logKoc)性质数据,并采用量子化学计算、3D-QSAR、氯原子取代位置等三种方法,建立了稳健的、预测能力强的QSAR模型,定量描述了分子结构与这些性质之间的关系。测定了PCDPSs对鲫鱼肝脏中抗氧化酶(SOD, CAT) 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程度(MDA)的影响,通过急性以及亚急性毒性实验测定了PCDPSs对小鼠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和对肝脏的损伤。这些研究结果表明PCDPS的毒性与氯原子取代数目和取代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本研究提供了含硫类二噁英在长江南京段的分布数据,结合生物毒性测试,可为这类化合物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支撑。本项目共在SCI和E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9篇,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4
  • 0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0 会议论文 5 获奖 1
期刊论文 7 会议论文 3 著作 1
王遵尧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