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对全球环流和气候的影响是当今国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在高原南侧,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之间的对流层中低层有常年活动的低槽,冬(南支槽)、夏(孟湾季风槽)季形成机理不同,其活动严重影响着我国天气气候,为指代方便,按其地理位置,沿用传统叫法称之为"印缅槽"。本项目拟从冬半年(11月-5月)印缅槽的活动特征研究入手,着眼于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冬半年印缅槽活动的影响。利用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采用现代统计方法,研究高原热、动力状况和冬半年印缅槽的气候特征、年际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应用热、动力学方程对高原影响印缅槽活动进行动力诊断,以揭示高原作用影响印缅槽活动的物理机制;选取3-5月高原加热异常年进行合成分析;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利用数值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进一步探讨高原动、热力作用对印缅槽活动的影响,以期得到青藏高原影响冬半年印缅槽活动的物理图像。
India-Burma Trough (IBT);Tibetan Plateau (TP);climate change;strength Index;position variability
本项目从冬半年(11月-5月)印缅槽的活动特征研究入手,着眼于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冬半年印缅槽活动的影响。项目首先在收集了大量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对比分析了几种再分析加热资料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在高原和亚洲热带地区的适用性。其次,分析了冬季印缅槽的气候变化及其与南亚、东亚地区气候变率的联系,研究发现,其强度存在一个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由于全球普遍增暖,高度场升高,印缅槽高度场指数无法正确反映印缅槽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因此我们选择合适的区域范围,从涡度场定义了一个新的印缅槽指数,该指数显示出冬季印缅槽强度在77/78年有一个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后期明显增强,强的印缅槽指数和后期全球变暖下,高原南侧以及60E以东,20-40N区域的局地变冷相对应,同时南亚以及中国南部地区的降水增多。而且印缅槽强度和温度以及降水之间的这种关系,在年代际变化的后期表现得更加紧密,因此我们着重分析了后期(79年后)年际尺度上冬季印缅槽强度和位置变率与我国南方降水的关系,以及影响印缅槽年际变率的可能因子,发现印缅槽年际尺度变化与华南和长江上游地区降水显著正相关,而与长江下游地区降水负相关。青藏高原上空及其南侧南亚次大陆的热力状况异常与印缅槽年际变率有显著相关,此外,热带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海表温度也是印缅槽年际异常的影响因子之一,并揭示了其作用的可能物理过程。本项目的部分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结果仍在整理中,但前期结果已显示和诊断分析结果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