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对大鼠前脉冲抑制的认知调节的行为模型及其神经机制以及早期社会隔离的影响
  • 项目名称:对大鼠前脉冲抑制的认知调节的行为模型及其神经机制以及早期社会隔离的影响
  •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950030
  • 申请代码:C0901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李量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对惊反射的前脉冲抑制既是一个研究感觉运动门控的模型,也是一个探究精神分裂症机制的模型。高级认知活动对前脉冲抑制的调节已成为当前有关该模型研究的热点问题。本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对前脉冲刺激的恐惧条件化可以增强大鼠对前脉冲刺激信号的选择性注意并对大鼠的前脉冲抑制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这种认知调节作用又受到在早期发育阶段中的社会隔离的破坏性影响。本项目将继续使用大鼠为实验被试,再深一步探讨对前脉冲抑制的认知调节。研究重点包括(1)建立新的对听觉前脉冲抑制的认知调节的行为模型;(2)通过在听觉系统、前脉冲抑制环路、杏仁核以及内侧前额叶进行系统化的电生理记录、药物干预以及受体蛋白的测定和标记,首次探究相关脑区在对前脉冲抑制的认知调节过程中的功能以及相应的神经机制;(3)首次在行为、神经生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三个层次上来研究早期社会隔离对前脉冲抑制的认知调节的破坏性影响的机制。

结论摘要:

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对惊反射的前脉冲抑制(PPI)既是一个研究感觉运动门控的模型,也是一个探究精神分裂症机制的模型。而有关高级认知活动对前脉冲抑制调节的研究不但使精神分裂症的模型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前脉冲抑制注意调节的缺失程度与该疾病的症状严重程度有显著的相关),而且也将研究推向了有关大脑认知研究的核心问题(刺激驱动与任务驱动的交互作用)。高级认知活动对前脉冲抑制的调节已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对前脉冲刺激的恐惧条件化可以增强大鼠对前脉冲刺激信号的选择性注意并对大鼠的前脉冲抑制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这种认知调节作用又受到在早期发育阶段中的社会隔离的破坏性影响。在我们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继续使用大鼠为实验被试,深一步探讨空间注意对前脉冲抑制的认知调节及其神经机制,并研究这种空间注意调节是否也受到早期社会隔离的影响。所完成的实验包括如下四项(1)建立新的对听觉前脉冲抑制的空间注意调节的行为模型。新的模型成为了后续神经药物研究以及神经电生理研究的重要基础。(2)用行为测量与局部药物干预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对前脉冲抑制的认知调节的神经环路。根据药物干预听觉皮层、杏仁核以及后顶叶的实验结果,我们首次提出了加工特征信息与加工空间信息的两种系统脑区在对前脉冲抑制的认知调节过程中不同作用的观点。(3)主观空间分离去掩蔽的神经电生理研究。因为下丘和杏仁核分别在中介和调节前脉冲抑制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在下丘和杏仁核进行神经电生理记录首次发现了在大鼠中空间注意可以显著地调节下丘和杏仁核对声音刺激的反应。(4)早期社会隔离对多巴胺D4受体表达量的影响。多巴胺D4受体作为一个在内侧前额叶丰富表达的受体,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很高的亲和性,被认为与精神分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基金项目中,我们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考察了早期社会隔离对大鼠内侧前额叶与杏仁核多巴胺D4受体表达量的影响。我们发现,早期社会隔离不光对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造成影响,也会改变其受体蛋白质的表达模式,最终影响大鼠的行为认知表现,也为人类精神疾病的机理研究提供了线索。因此,本项目在行为、神经生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三个层次上来研究前脉冲抑制的机理以及早期社会隔离对前脉冲抑制的认知调节的破坏性影响的机制。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4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李量的项目
期刊论文 12 会议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