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地方感的社会构建——以深港两地社区的频繁跨境者为例
  • 项目名称:地方感的社会构建——以深港两地社区的频繁跨境者为例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171123
  • 申请代码:D0102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WernerBreitung
  • 依托单位:西交利物浦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地方"建构是文化地理学者的关注焦点。在传统文化地理学框架之下,地方与传统和根植性有关,然而在当前流动性加强和社会政治转型的背景下,更适合从社会建构和不断变化的视角看待地方。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不仅仅取决于历史和文化本源,越来越依赖于人们在特定时间与他人和场所的互动。本研究将通过考察香港与深圳两地社区的频繁跨境流动者论证这一观点,也是本课题的理论贡献。选择香港和深圳作为案例是因为这两个城市具有流动性和变化的特性而非深刻的历史根源。在实践意义方面,深圳和香港的一体化是被高度关注的话题,社区层面的地方构建和频繁跨境者则是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切入深港一体化过程。申请者拥有边界研究的丰富经验,曾对澳门珠海之间的边界做过详细研究,作为德国人亦对德国统一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深有感触,上述案例皆表明社会和文化一体化、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社会文化的视角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这正是本课题的实践贡献。

结论摘要: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深圳和香港的地方营造,尤其是家的营造实践。研究的焦点为地方和家的社会建构——由地方互动和人的互动所创造的地方身份和归属感。本课题从社区和城市两个层面进行。在这两个层面上关注的是边界的存在,尤其是深圳和香港之间的边界和频繁跨境者的体验。本研究基于两个假设首先,边界作用于地方营造和家的营造,通过把地方和人群进行区分;其次,既有地方感和家的认知对边界相关的态度和流动性产生影响。这些观点主要应用于深港边界,但是也可指向对社区边界(例如门禁社区),关注这两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平行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是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总体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基于被问卷调查数据支撑的二手数据来图绘和分析跨境流动性。主要发现是休闲相关的跨境、短途跨境(限于深圳和香港之间)和跨境的内地人而非香港人大量增长。这些发现与实地观察和媒体报导内容一致,关于前往香港的内地游客大幅度增长以及导致的冲突。理论假设认为增长的主客接触会导向更好的相互理解以及更平稳的一体化进程。其次,本课题对社区层面的研究只在深圳进行。通过初步调查我们发现深圳和香港居住的频繁跨境者并未如初期设想的那样集聚,社区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并不能通过所谓的社区来联系。因此,我们决定在广州进行社区层面的研究,我们有更好的进入性,同时这类社区也有大量香港人居住。我们分析了这些社区的划界、去边界和边界重构的过程,以及社区及周边邻里发生的家的营造和防卫过程。研究发现边界对内外人群均起到关键作用。最后,我们调查了深圳和香港城市层面的地方营造,尤其是家的营造实践。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问卷和访谈数据仍在分析中,已经完成一篇论文,关注深圳和香港居民家的营造已准备投稿。这篇论文的主要发现是社会接触对家的营造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香港和深圳居民具有较大差异,反映家的营造具有弹性,并非基于固定的因素。相反,人们围绕他们拥有的不同资源产生家的观念(例如产权,童年记忆,祖辈生活地等)。本课题的理论贡献体现于边界研究领域,一是更好地理解了边界和地方营造之间的联系,二是强调了在不同尺度划界、去边界和边界重构过程的可比性(尤其是社区和国家边界内部的城市边界)。在文化地理学领域,提出了对家的构建和重构更系统的因素分析,本课题是第一个对跨边界情境的研究。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WernerBreitung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