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管理组织制度无法解决行政部门职能分割与生态环境控制一体化、行政区划分与生态环境控制无边界性、行政责任制与生态控制长远性等矛盾。生态预算理论能支持生态环境管理从部门管理转向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本研究首先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吸收预算管理等其他理论研究成果,从生态预算的本质与目标、功能与结构、核心与原则、主体与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方面构建生态预算理论框架;然后建立生态预算方法的三个预算机制(预测与决测、控制与监测、评价与审计)。主要创新:生态预算报告将选择会计方程式平衡机理,在改进传统生态环境管理指标、分析报告科目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创新建立生态预算指标体系。以生态预算理论为指导,能从政府、区域、城市、生态园、企业等层面将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精细为生态责任预算报告;能达成保持国家、各级政府、行业自律组织、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内在一致性与一贯性的制度安排。
Ecological budget theory;EcoBudget report;Internal control;Performance evaluation;Accounting measurement
生态预算理论是用来指导协调生态资源环境利益关系、规范生态资源环境行为的生态资源环境综合管理理论。课题在厘清生态预算理论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以上世纪末西方国家产生的生态预算模式为切入点,研究生态预算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问题。课题考察了生态预算理论运用的系统环境与系统结构,以及系统的合作机理,从生态预算的内部控制理论、生态预算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生态预算的会计计量理论等方面研究生态预算理论的内涵。课题从五个方面展开(1)使用历史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法梳理生态预算理论的发展逻辑轨迹。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需要将生态预算从大财政预算中分离出来,形成从属或平行于财政预算的中央、各级地方政府生态预算;二是需要建立生态预算报告提供判断生态预算的价值实现与否的信息。(2)采用压力、状态和反应模型(PSR)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研究生态预算系统所面临的环境,设计出系统及子系统的结构,论证生态预算系统的合作机理。研究结论主要有生态预算系统运行需要生态预算理论为指导;生态预算理论的内涵需要体现双赢原则,需要有明确的合作目标,需要完善的激励与约束等相关机制与制度。(3)以比较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研究生态预算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结论主要有应该以中国“环保署”为生态预算内部控制制度框架的顶层设计者;应该剥离与拓展基层统计部门的组织职能,从权威强势命令式介入向公共产品市场引导式介入转变,从执行填报汇总职能向系统基本报告数据准确性的标准制定职能与报告结论客观性、准确性的鉴证职能转变。(4)对生态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遴选模型进行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主要有政府生态预算报告指标体系应由决策绩效和执行管理绩效两大模块组成,并以平衡计分卡(BSC)为分析框架构建指标体系遴选模型。(5)采用条件估值法下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区域生态功能补偿的会计计量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建立区域功能补偿区间会计计量模型。运用条件估值法计量黑河湿地区域功能补偿标准看,2012年功能补偿标准为104746.45万元,人均补偿867.39元,补偿标准位于生态成本与生态收益双导向下的区域功能补偿区间范围之内,进一步以微观数据实证区域功能补偿区间会计计量模型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