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和源头,然而迄今尚未阐明其科学内涵。前期研究发现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具有各自不同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提示肾中阴阳有不同的物质基础,使其表现为对立制约的关系;然而它们又有共同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提示肾中阴阳有共同的物质基础,使其表现为互根互用的关系。本项目拟引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中医治法的临床拆方研究,从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肾中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首先进行不同治法的临床疗效评价,建立临床疗效数据库;其次应用基因芯片、PCR等方法检测白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建立基因表达数据库;再次应用流式细胞仪、蛋白芯片、ELISPOT等方法检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功能变化,建立免疫功能数据库;最后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临床疗效-白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免疫功能"的内在联系,以阐明肾中阴阳互根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机制,同时明确右归丸、左归丸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Yin-yang theory;mutual rooting of yin-ya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gene expression;immune function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和源头,然而迄今尚未阐明其科学内涵。前期在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基因表达比较分析研究中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提示肾中阴阳有共同的物质基础,使其表现为互根互用的关系。本项目引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中医治法的临床拆方研究,从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肾中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采用“病证结合”方法,选取慢性肾炎、糖尿病等常见病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患者,按照“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对相应的中药复方(右归丸、左归丸)进行拆方研究,结果表明右归丸治疗肾阳虚证的临床有效率(P<0.05)和症状积分(P<0.01)明显优于其单纯温肾阳药物;左归丸治疗肾阴虚证的临床有效率(P<0.05)和症状积分(P<0.01)亦显著优于其单纯滋肾阴药物。免疫功能检测显示右归丸治疗后肾阳虚患者白细胞数量(P<0.01)、淋巴细胞转化指数(P<0.01)、NK细胞活性(P<0.01)等指标显著提高,效果明显优于其单纯温肾阳药物(P<0.05),同样左归丸亦明显优于其单纯滋肾阴药物(P<0.05),而在血清抗体、补体以及淋巴细胞亚群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基因表达方面右归丸可使SYPL1、PHF14、ARHGAP18、RECQL、OSTF1、SEC23B等6条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1),且明显优于其单纯温肾阳药物(P<0.05);同样,左归丸亦可显著上调上述6条基因(P<0.01),且其单纯滋肾阴药物(P<0.05)。应用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动物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总之,本项目首次从白细胞功能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方面揭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科学内涵,为“阴阳互根”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