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丙烯酸法合成(LaSr)MnO纳米粉体中的羧基/烯键协同增效机理研究
  • 项目名称:丙烯酸法合成(LaSr)MnO纳米粉体中的羧基/烯键协同增效机理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50902135
  • 申请代码:E0204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王建新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无机溶胶-凝胶法(络合和高分子网络法)合成氧化物纳米粉体被广泛研究,但有机试剂用量大及其导致的废气排放量大,前躯体膨胀等问题,制约着该类方法的实际应用。针对这一难题,申请者利用丙烯酸(羧基与烯键组成的最小单元)的羧基/烯键协同作用,在有机试剂用量极少的条件下合成出了NiO、(CeGd)O、(LaSr)MnO单相纳米粉体。该方法的实质是络合法与高分子网络法的综合增效。项目拟通过对不同条件,如溶液金属离子浓度、pH值,丙烯酸、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合成的凝胶与粉体的微结构表征、对比、分析,理清La,Sr,Mn及La+Sr+Mn离子在丙烯酸水溶液和丙烯酸+引发剂+交联剂水溶液,两种体系中的行为规律。揭示羧基/烯键协同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影响规律,阐明协同增效机理。测试合成粉体的电学性能,总结出粉体电性能与工艺间的关系。研究将为无机溶胶-凝胶粉体合成方法的改进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促进该方法实用化进程。

结论摘要:

课题对一种新颖的以乙酸盐、丙烯酸为原料的纳米氧化物粉体合成方法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方法实质是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及传统络合法的复合,兼具两种方法的优点。相对于经典的硝酸盐柠檬法的改变在于,采用乙酸盐取代硝酸盐,丙烯酸取代柠檬酸,通过去除前驱物中的硝酸根,降低羧酸用量,变剧烈不可控的硝酸盐+羧酸盐热分解为温和可控的羧酸盐燃烧过程。重点研究乙酸盐丙烯酸法合成LSM粉体的反应历程,关键影响因素,影响机理及粉体性能。通过实验与理论推理论证了 “该方法可获得单相LSM纳米粉体的实质是利用丙烯酸烯键聚合(物理稳定)与羧基络合功能(化学稳定)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聚合起主要作用,络合起辅助作用。” 确定了60℃保温3小时+80℃缓慢聚合,丙烯酸用量L=0.6M为最佳工艺条件。采用该技术实现了6.6公斤/批LSM粉体的合成。对合成粉体的微观结构测试显示,粉体纯度高于99.9%、单相、图聚少,近球形,粒径约80nm,采用粉体制备的块体电导率为220S/cm,制备的LSM-8YSZ阴极极化电阻低于0.1Ωcm2@800℃,制备的Ni-8YSZ/8YSZ/LSM-8YSZ阳极支撑型和电解质支撑型单电池850℃ 0.7V的功率密度分别达到了1.0W/cm2和0.5W/cm2。达到且超过了课题技术指标。 在LSM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公斤级NiO,GDC纳米粉体的乙酸盐丙烯酸法合成,微结构、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乙酸盐丙烯酸法具有极好的普适性,适合高性能NiO,GDC纳米粉体的批量合成。拓展进行了LSM,LSCF,LSC及10Sc1CeSZ亚微米粉体固液复合丙烯酸法研究。固液复合法是在全液相乙酸盐-丙烯酸法的基础上,将部分乙酸盐原料用不溶解的氧化物或草酸盐,如氧化镧,草酸亚铁,氧化锆等替代,仍保留部分可溶性乙酸作为原料,同样利用丙烯酸的羧基与烯键的协同作用,采用浆料球磨方式实现金属离子与固体粒子的分散与稳定,与乙酸盐丙烯酸法相比具有原子利用率更高,放大更容易的特点,但相对于液相法合成粉体的粒度较大,适合于亚微米粉体的合成。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5 会议论文 6
期刊论文 12 会议论文 4
王建新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