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臂猿是现生灵长类中一个特殊类群,主要栖息于东南亚热带雨林,营典型树栖、领域性、小家庭生活,其社会组织形成的生态行为原因一直未能很好得到诠译,近年来因群间成年个体替代、群外交配现象的发现而趋复杂,黑长臂猿又以其家域大、群体大、一夫一妻与一夫两妻制并存、果食性成份低、栖息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而区别于其它长臂猿。本项目将以黑长臂猿群内及相邻群间食物竞争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其食物与食物资源调查及分布特征分析与GIS制图、取食及取食行为、日常行为与领域行为、群内个体间行为与谱系关系、群间行为与亲缘关系的研究,探讨黑长臂猿群体大小与群内关系、群间关系、家域大小、食物资源可得性的关系,探讨日常行为对觅食效率、群内关系对社群结构、食物可得性对觅食策略和社会行为的影响,通过对食物资源、食物竞争及相关行为与社群关系的综合分析,探讨黑长臂猿社会组织的形成及其适应性进化,并检验灵长类社会生态行为学中一些基本假说。
We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Food availability;Behavioral ecology;Ranging behaivor;intra/inter group relationship
西黑冠长臂猿是地理分布纬度最北、栖息海拔最高、家域大、群体大、一夫一妻与一夫两妻制并存、果食性比例低、栖息环境恶劣而区别于其他长臂猿的1种小型类群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2011-2013年间,我们通过滇中无量山、哀牢山及滇南金平芭蕉河西黑长臂猿的食物资源及分布特征分析,对食性及取食行为、日常行为与领域行为、群内个体行为与谱系关系、群间行为与亲缘关系的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① 栖息地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丰富,但明显具有地域性特点,乔木分层明显,并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且栖息地乔木层呈现为增长型结构;②食物总体可得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中季节性最强的是花,果实的季节性变化最小,并与降雨量和温度密切相关,但是果实和花受之影响不显著;③ 长臂猿食谱和食性与其所栖息地点及环境变化有直接关系,具有显著的季节性与年度变化,且与具体时空条件下食物可得性密切相关;④ 长臂猿对家域的利用强度极不均匀且与不同地点食物可获得性的显著正相关,日活动距离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并不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而是与食性相关,这可能是与果实类食物的稳定供应有关;研究揭示领域防御指数对西黑冠长臂猿而言只是反应群体对家域的利用模式而不是防御能力;⑤ 在隔离干扰条件下,长臂猿采取取食多样、当地可获得的食物以应对栖息地片断化与隔离;⑥ 相邻群体成年雄性的鸣叫差异显著,但在不同研究地点雄性之间个体差异却不明显,揭示雄性西黑冠长臂猿也许可以通过主动提高鸣叫的个体差异来增强相邻群体间的声音辨识度;⑦ 理毛行为在西黑冠长臂猿群体中不是随机分布,存在着高度分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理毛社会网络可以反映长臂猿社会构成的变动;⑧ 空间亲密度显示西黑冠长臂猿群体有很高,且某些个体间存在空间亲密偏好的空间凝聚力;⑨ 发现有较高频次的群外交配,且雌性起着主动而重要的作用;⑩ 大寨子长臂猿种群并没有表现出遗传多样性的缺乏,并初步验证了群体间个体扩散与取代行为。通过三年的研究,本项目充分探讨了食物及其可获得性对长臂猿取食行为、领域行为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猿群对干扰栖息环境的生态行为适应,群间个体迁移及其相互关系与社群维持,并得到分子生物学证据的支持,部分验证了长臂猿鸣叫的群体特异性及长臂猿群体为具有弹性的社会结构的假说。本项目现已发表研究论文6篇,其中5篇发表在SCI刊物上,另投稿1篇及撰写3篇,超额完成了预定的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