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斑尾榛鸡性选择及婚配制度的进化机制
  • 项目名称:斑尾榛鸡性选择及婚配制度的进化机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1071931
  • 申请代码:C0403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孙悦华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斑尾榛鸡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鸡形目鸟类,是单配制物种。雌雄个体在繁殖投入以及对后代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雄性个体具有明显的占区行为并在繁殖期间对雌性个体提供警戒,但不参与幼鸟抚养。当幼鸟出壳后,雌性个体会带着幼鸟逐渐从配对雄性个体的领域向外扩散。本项目以甘肃南部斑尾榛鸡种群为研究对象,从性选择理论出发,对该物种单配制的进化机制,及其对青藏高原特有环境适应性作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目标物种繁殖前期的配偶选择行为观察,阐明性间选择与性内选择压力的作用形式和强弱程度;通过放置标本模型实验来验证是否存在雄性对雌性的选择或者雌性为获得更好的雄性或食物资源而产生竞争的现象;研究婚外配现象以及对发生婚外配个体的选择性;研究孵卵期和育雏期的双亲投入差异;在研究区域对目标物种的可利用资源进行调查,加上遥测雌雄个体活动区大小与分布,阐明该物种单配制形成与当地特有环境的关系。

结论摘要:

2011年-2013年,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斑尾榛鸡开展无线电遥测研究,重点研究春季领域行为、社群行为、性选择、繁殖等,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斑尾榛鸡雄鸟春季占据领域, 研究表明配对斑尾榛鸡雄鸟春季的领域面积为 (9.049±1.541 ha, n=22),未配对雄鸟的领域面积为 (6.552±1.496 ha, n=11),不存在显著差异。斑尾榛鸡雄鸟春季通过振翅跳跃和振翅飞翔两种方式标记领域,斑尾榛鸡雄鸟配对组与非配对组在振翅飞翔行为的频次上差异不显著, 但在振翅跳跃行为的频次上差异显著,配对组具有更高的振翅跳跃频次。在配对期进行标本放置实验,考察领域内雄鸟对标本的反应。结果表明斑尾榛鸡不同雄鸟的领域行为具有显著差异,并与其领域内的柳树密度有关。实验得到警告率69.2%,打斗率为6.8%,自然观察到警告率25%,打斗率为8.3%。说明斑尾榛鸡领域行为主要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进行,尽量避免高能量支出和身体伤害。 对捕捉到的斑尾榛鸡雄鸟进行体重、体长、尾长等测量,判断其身体状况,并继续关注斑尾榛鸡雄鸟的眼睑指标包括长、宽和厚度,还有其颜色的鲜艳程度。结果表明斑尾榛鸡的眼睑颜色和大小确实是其重要的性二特征,具有诚实性。检测斑尾榛鸡的主要寄生虫,发现身体状况较好的斑尾榛鸡体内具有相对较少的寄生虫。 斑尾榛鸡的性选择与繁殖种群的性比密切相关。莲花山斑尾榛鸡的雄性比例达到0.64,雄鸟在春季存在激烈的领域竞争。收集卵孵化后的卵膜,通过这种无损伤的DNA取样方法,分析斑尾榛鸡的初始性比。实验采用两对引物(P2/P8, sex1/sex2)通过扩增CHD-Z和CHD-W基因。初步结果分析表明斑尾榛鸡的初始性比(即雄性初生个体的比例)是0.55 ± 0.06 (77♂,65♀),并未偏离平衡性比(0.5)。采集到34巢220只子代的DNA样本(205卵膜和15胚胎),并获得了21巢母鸟的血液或羽毛样本以及15巢所在领域雄鸟的血液样本。通过12个微卫星位点分析表明,有4巢雏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父亲,即至少两个位点不符合孟德尔显性遗传规律;其余30巢雏鸟(88%)不存在婚外配现象。研究表明斑尾榛鸡主要为单配制的婚配制度。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8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6 会议论文 6 获奖 2 著作 1
孙悦华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