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作为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的重要支流,是研究长江支流地貌演化及新构造响应的理想地区。澧水与三峡位于同一山系,其形成与三峡切穿经历了同一过程,因而也是研究长江形成演化的关键地段。本项目将在野外地貌详细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沉积学、年代学、遥感解译等,精确确定澧水阶地系统的年代学框架;进一步结合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矿物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成果,构建澧水沉积物物源示踪的分子化石指标体系,阐明区域地貌演化的动态过程,揭示区域构造活动特征;综合限定和探讨澧水流域河流地貌的演化模式,为剖析长江三峡河谷地貌的形成和区域对比提供信息和约束。本项目将从多学科角度,继续丰富长江流域地貌研究成果,揭示长江三峡及中游水系演化的规律,为研究区地貌动态过程及新构造响应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和新思路,也为邻区及相似地区的流域地貌-气候-新构造的耦合研究及国内外区域对比提供基础资料。
Fluvial terrace;river system evolution;neotectonism;response process;Lishui River
澧水流域是研究长江地貌演化及新构造响应的理想地区和关键地段。本项目在野外详细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澧水阶地系统的年代学框架;结合DEM和GIS技术,分析了澧水流域水系发育规律,得出流域盆地发育具有不对称性,断裂活动控制着水系的展布形态,区域自西北向的掀斜隆升和流域南侧的断块抬升是造成澧水南北两侧水系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结合矿物学等成果,分析了澧水沉积物物源特征,探讨了河流地貌演化的动态过程,其与澧水流域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特征关系密切;澧水上游发育七级阶地;中游4-5级阶地,而下游阶地不太发育,大致为3-4级,初步推断研究区最早的河流阶地发育在早更新世晚期,中上游地区河流下切速度约为0.2-0.8mm/a,到下游则迅速下降到0.02-0.15mm/a。研究区河流阶地无论是发展模式还是形成过程,都可以和长江三峡进行良好的对比,但澧水的河流下切过程可能要晚于三峡地区。本项目丰富了长江流域地貌研究成果,为研究区地貌动态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和新构造活动响应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和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已发表论文11篇(包括学术论文和研究生毕业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次,培养了研究生5名(3名已经毕业),其它部分重要成果仍在整理或评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