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学术成绩(200字):发展了超长寿命加速疲劳实验方法,探明了长寿命疲劳裂纹从材料内部萌生的机制和10e+7循环后疲劳应力寿命S-N曲线再次阶梯下降的特征, 突破了材料现有的疲劳极限存在性理论,建立了超长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在国内带动和促进了超长寿命疲劳断裂领域的研究。发表SCI,EI收录论文97(SCI论文35)篇次,他引406次(SCI他引115次)。教材两部,完成的基金项目超长寿命疲劳问题研究获得200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Experimental mechanics;Super long life fatigue;Progressive damage;Catastrophic failure;Disaster prevention mitigation
项目结合力学、材料学和土木学科,系统研究结构材料及其构件疲劳断裂力学与长寿命耐久性的基础科学问题,主要成果包括 1)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薄片超高周弯曲疲劳的加速实验方法,在国内首次研制了高温超长寿命振动加速疲劳实验系统并实现了红外热像在线监测及热耗散分析,设计了三种焊接接头试样并实现了焊接接头超声振动疲劳超高周疲劳性能测试, 获得了高温下航空钛合金超长寿命疲劳损伤机制与性能特征、铝合金疲劳裂纹萌生机理及多种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体液中医用钛合金的疲劳行为特征; 2)通过四川地震后的震害调查获得了地震对不同年代和类型建筑物的损伤和破坏力学特征,针对汶川地震中大量存在的抗剪承载力和抗反复载荷不足的构件类型获得了抗弯、抗剪和疲劳耐久性加固梁的静动态力学特征, 探索研制了低屈服点抗震建筑钢并获得了其循环稳定及硬化机制, 提出了地聚物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并获得了再生混凝土、再生砖及再生混凝土结构件的静动态力学行为与微观组织结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成果对确保关键结构材料及构件的长寿命、高可靠性、安全性及低碳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验指导及支撑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固体力学学报》、《工程力学》、《Inter J Fatigue》、《Engineering Structure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等刊物。SCI收录论文27篇其刊物平均影响因子约2.0,两篇入选国际刊物25篇热点论文。作为组委会主席成功申请举办国际超高周疲劳大会VHCF6(2014-Chengdu)。在国际断裂力学大会(2013)组织了VHCF分会场,在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ICTAM2012)作为两个分会场主席主持了会议。项目期间作为带头人获得长江学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获得工程力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四川省教学名师。团队中2名成员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