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在一年的时间内,对广东省典型酸性土壤中AM真菌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利用调查收集的土著菌种和外源菌种,研究了两者对低pH条件的反应和对宿主根系的侵染、养分吸收、生长促进的差异。平板试验表明,pH对外源菌种的孢子萌发影响不明显,但对菌丝生长和聚磷酸盐的含量产生明显影响。发根双重培养试验表明,土著菌种的孢子萌发和对发根的侵染受pH影响,推测可能与发根的生理状态有关。盆栽试验表明,中性pH条件下土著菌种的丛枝比例高于低pH条件,可能源于土著菌种群落结构的变化,或者丛枝的形成受pH影响;中性pH条件下,土著菌种的侵染率虽然下降,但是其中具有碱性磷酸酶活性部分的比例增加,外生菌丝密度和对宿主养分吸收的促进也提高;外源菌种在低pH和中性pH条件下的侵染率、碱性磷酸酶活性、外生菌丝密度和对宿主养分吸收的促进都优于土著菌种,表明使用的外源菌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本项目还探索了利用分子技术手段研究AM真菌的生态学的相关方法,建立了基于Nested PCR和DGGE-PCR的AM真菌分子生态研究技术,该技术可以利用极微量的AM真菌DNA揭示其群落结构组成的变化。
英文主题词Arbuscular mycorrhizay fungi, acid soil, indigenous species, exogenous spe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