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资源系统、资源保障系统、生态系统等三个方面解析国家资源安全具体含义,并定性分析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遴选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态势评价指标;运用替代成本和德尔菲方法等,对各类战略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进行耦合,设计出国家资源安全综合指数计算方法与程序;对典型"资源-经济"类型国家进行国家资源安全态势评价和比较,并据此验证和修正上述方法;评价和分析我国资源安全的基本态势、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为定量评价国家资源安全总体状况,为定量评价和比较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相关管理及制订和改进我国资源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1)对国家资源安全概念进行了系统界定,认为国家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资源安全集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等因素于一体。(2)运用AHP和Delphi法,构建了国家资源安全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确认了国家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压力、状态、响应等三类共20个核心指标构成,按影响力依次为能源储量保障度、水资源储量保障度、人口增长压力、资源型产业影响指数、经济增长压力指数、城市化发展指数、耕地保障指数、技术替代影响指数、城市发展压力指数和资源国际贸易压力指数。并运用PSR模型及权重办法,对核心指标进行了系统耦合。(3)对1991年-2003年我国国家资源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资源安全综合指数由1991年的53.69下降为2003年的53.26。其中,源自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资源安全压力(P)持续上升,其对资源安全总指数的贡献由26.33下降为24.20;同时,政府针对资源安全压力的响应能力(R)指数也在提升,由4.22上升为6.11;资源安全状态(S)指数略有下降,由23.14下降为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