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离子- - 原子碰撞中内壳层电离截面的实验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物理工作,对离子X荧光分析(PIXE)、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领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目前国际上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非对称碰撞系统的L壳层的电离截面上。主要是因为3个L亚壳层的性质明显不同(1)L2、L3壳层的波函数非常相似,但是束缚能却差别很大;(2)L1、L2亚壳层束缚能相近,但是波函数的形状却非常不同。本项目拟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SFC实验终端,实验测量L壳层的电离截面。拟主要开展的研究包括(1)分别用10至100MeV的 C和Ar束与Z>=58的固体单质薄靶碰撞,测量其发射的L-X射线和背散射离子,得出L-X射线的发射截面;(2)在ECPSSR-USA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多重电离(MI)和L壳层内部跃迁(IST)(或者说L亚壳层耦合)对电离截面的影响,给出L亚壳层的电离截面,修正ECPSSR-USA理论并与实验数据做比较。
inner-shell ionization;x-ray emission;hollow atom;electron correlation;
本项目利用近代物理研究所的320kV高压平台提供的高电荷态离子,测量了1400-3500keV的Xeq+(q=12-29)离子与固体Al,Fe,Ni,Cu,Mo表面相互作用中发射的特征X射线。对于Al靶,实验结果表明当Xeq+离子的电荷态小于26时,Al的K壳电离截面与入射离子的电荷态无关,而当离子的电荷态大于26时,截面增大了2至10倍。两体碰撞近似理论与电荷态小于26的实验结果符合的较好,而明显低于电荷态大于26的实验值结果。分析表明,Xeq+(q<26)离子在固体下表面形成的“空心原子”进一步与靶原子碰撞时,靶电离主要是由于直接库仑电离所致。当离子电荷态大于26时,除了直接电离,“空心原子”的M壳空穴还可以通过“准分子”跃迁方式直接转移到靶原子的K壳层,引起靶的K壳电离。由于当离子能量高于1MeV时,无法区分直接电离对Al的K壳电离的贡献,因此又研究了低能(350-600keV)Xeq+(q=25-30)离子与Al靶相互作用X射线发射。实验结果显示(1)对于q=25与26(Xe离子的3d满壳),X射线产额在误差范围内几乎相同;当离子能量大于500keV时,产额开始增加。表明Xeq+-Al碰撞中Al的K壳电离存在“动能阈”。(2)当q>26(3d空穴开始增加)时,X射线产额随离子动能在误差范围内几乎相同,但随q指数增加。表明在所研究能区,Al的K壳空穴主要由于空穴转移机制所致。在德国期间,本人利用一台小型Penning离子源提供的He离子束与Ar靶碰撞,符合测量了反冲离子动量谱,重点研究了转移激发过程中的电子关联机制。实验的困难在于离子源不是很稳定,调束流比较困难。最终测得了可信的实验数据,并分析后撰写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