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以复杂多变动态环境中无线传输、组网及业务的适变性为科学问题,凝练出"高效无缝的无线传输及组网"、"自主可重构的无线网络融合"及"泛在智能的业务计算"三个研究目标。提出群小区理论架构并进行关键技术创新,对TDD系统组网、高速移动支持、干扰抑制和频谱效率提高起到了核心理论支撑,完成国内首个4G试验系统;解决了高端仪器有限结构下TD信号处理及无线协议环境模拟的核心技术难题;信道模型方面的成果使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格局中争得"一席之地";认知无线网、业务智能化、多媒体计算的研究为异构网融合可重构、业务泛在化提供了理论模型和方法指导。成果获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工信部"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2次,其余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8次,发表SCI检索论文77篇,得到同行学者多次引用和高度评价。2010年获得教育部"长江计划"创新团队。国家杰青科学基金资助2人,973首席科学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transmission and networking;wireless network integration;traffic calculation;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当前无线通信网络在传输、组网、业务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无线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创新群体在长期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这些挑战的本质是在复杂多变动态环境中无线传输、组网及业务提供的适变性科学问题。群体针对无线通信网络理论发展的基础研究需求,围绕无线通信网中多域动态复杂环境中适变性的科学问题展开研究。通过三年的共同努力,群体在高效无缝的无线传输及组网、自主可重构的无线网络融合和泛在智能的业务计算三个方向上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了基础性研究的原创性突破,掌握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并推进其标准化和产业化工作。提出的俯仰角-水平角-时域-频域四维信道建摸理论,为4G增强和5G信道建模提供了基础支撑。提出的群小区组网理论2.0,为4G增强和5G谱效能效优化组网实现提供了基石。提出了认知网络容量理论和认知信息度量理论,发现了尺度定律,为网络容量提升、频谱动态管理、网间资源共享和网间信息互通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传统组网固定感知的研究基础上,积极推进基于群智感知的新型组网模式的研究,为实现不同组网模式下的高效数据交换提供技术支持。提出了未来网络在业务层面系统性的体系架构理论,从业务导向的视角,扩充“业务叠加层”,形成较完整的理论方案,有助于指导未来网络和业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相关的测试仪器和测试系统成为4G国产化的核心,弥补了我国信息通信产业的两大薄弱环节之一。此外,群体在绿色通信及组网、广义协作通信及组网、分层网络资源管理、网络信息感知、传感器网络与无线网络融合、业务网络各个层面等展开研究并获得相应成果。项目执行期间,群体承担3项国家973项目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21篇,其中SCI论文82篇,申请/授权专利96/34项,形成国际标准4项、提案44项。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通信行业自主创新标准技术产业化测试的先河,在通信仪器仪表,移动传媒方面取得重大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新增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综上所述,本项目完成了预期目标,彰显了群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