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华南地区中生代板内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
  • 项目名称:华南地区中生代板内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
  •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 批准号:40930419
  • 申请代码:D02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毛景文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矿床类型和组合是一定地质事件的产物,反之,通过矿床及相关岩石可以反演地球动力学过程。成矿动力学研究从海洋到大陆,从大陆边缘到内部,板内成矿是当今研究的前缘。以华南地区(华夏地块和江南古陆局部)中生代板内大规模成矿为目标,开展系统年龄精测,准确厘定成矿期次及各期持续时间段。基于前人和本科研群体以往的研究积累,选择典型矿集区,通过成矿流体和成岩物质来源示踪及矿田构造和盆地演化与区域构造配套,重点研究新确认和发现的晚三叠世钨锡稀有金属矿床成矿过程与后碰撞加厚岩石圈裂解的耦合关系;晚侏罗世斑岩-矽卡岩铜矿床与俯冲板片重熔的耦合关系;求证晚侏罗世俯冲板片开天窗事件与大规模钨锡锑多金属成矿作用及其对区域性成矿分带性(中心钨锡,远程锑金汞)的制约;查明白垩纪岩石圈伸展对锡多金属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的约束及其两类矿床的内在联系。通过研究,系统提出华南板内成矿作用的动力学模型,发展大陆成矿理论。

结论摘要:

华南中生代矿产资源是我国大规模成矿作用的集中体现,其中钨锡铋锑资源量位居全球第一,铜银铅锌铀资源量在我国名列前茅。华南中生代板内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一直是地质学家关心的重要科学问题。本项目在前人基础上,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 1、鉴定出华南地区中生代成矿5套矿产资源组合的时空分布规律。即晚三叠世(230-210Ma)的钨锡稀有金属矿床、中-晚侏罗世(170-155Ma)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铅锌矿床、晚侏罗世(160-150Ma)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锡多金属矿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0Ma)斑岩-矽卡岩钨矿床以及白垩纪(134-80Ma)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铅锌矿床和钨锡矿床。三叠世金属矿床呈面状产于华南内陆;中-晚侏罗世铜铅锌矿床产于钦杭结合带;晚侏罗世钨锡多金属矿床呈东西向产于南岭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斑岩-矽卡岩钨矿床发育于长江中下游南部江南古陆内;白垩纪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铅锌矿床和钨锡矿床分布于整个华南。 2、提出在印支-华南-华北三大板块后碰撞局部伸展环境,出现壳源晚三叠世钨锡稀有金属矿床;古太平洋板块于175Ma左右斜向大陆俯冲,在中晚侏罗世沿钦杭带带俯冲板片撕裂和局部重熔,形成斑岩-矽卡岩型铜铅锌矿;晚侏罗世沿钦杭带中部湘南-赣东地区,出现走向北东的板片窗,软流圈上涌到上地壳,导致上地壳重熔,并有地幔物质加入,出现大规模高分异S-A型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135Ma 之后由于古板片运动方向发生调整,表现为平行大陆边缘走滑,引致大陆岩石圈伸展和拆沉,在走滑拉分盆地出现大规模多来源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 3、以赣南石英脉型钨矿为例,明确了晚侏罗世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厘定了长江中下游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典型钨矿体的成因,建立起成矿动力学工作模型。以个旧矿集区为例,解剖了白垩纪岩石圈伸展环境下与侵入岩有关的锡多金属矿,建立起矿床模型。 4、已发表论文66篇, 其中在SCI检索刊物上发表36篇 (国际刊物14篇, 国内刊物21篇),国内核心期刊28篇。依托本项目已出站博士后人员4人、已顺利毕业博士和硕士分别为6人和7人,另有1名博士研究生和5名硕士研究生预计今明年毕业。以上研究成果厘定了华南地区中生代板内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为建立板内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为区域找矿提供了理论支撑。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80
  • 0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毛景文的项目
期刊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