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云贵高原东段初夏暴雨的发展和维持
  • 项目名称:云贵高原东段初夏暴雨的发展和维持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0965004
  • 申请代码:D05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杜小玲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贵州省气象局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本项目围绕云贵高原东段初夏暴雨的发展和维持进行研究。首先利用小波分析对可收集到的历史资料进行时空分析,并结合卫星资料和自动站资料研究产生初夏暴雨的MCS的起源;其次将初夏暴雨的影响系统进行分类分析,采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各类暴雨的概念模型;第三采用区域数值模式WRF对各类典型个例做数值模拟试验,从动力、模拟及诊断的角度,深入研究南支槽激发暴雨的机制及静止锋锋生产生暴雨的成因。该项目的研究不仅具有科学意义,也可为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结论摘要:

本项目2009年9月正式立项,2012年12月完成。按照项目合同完成了如下工作 1、利用1961-2000年贵州气象站暴雨资料,对初夏(5-6月)暴雨进行了小波分析,揭示了5月、6月暴雨的年际变化和震荡周期; 2、利用1991-2009年汛期贵州省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揭示了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3、利用2001-2007 年4-9月的81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探讨了常用物理量与贵州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关系; 4、利用2006-2010年夏季FY-2静止气象卫星平均相当黑体亮温TBB资料、贵州省85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和2010年区域加密观测自动站逐时降水数据,普查了云贵高原东段山地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统计分析了MCC的时空特征、强度特征、生命史、移动路径及其降水分布和强度特征。 5、利用对比分析方法,探讨了贵州南部初夏两次大暴雨过程(06.6.12夜间与08.5.27夜间)在影响系统和触发机制上的差异; 6、利用对比分析方法,探讨了贵州初夏两次暖区暴雨(2008年5月25-26日、2010年6月28-29日)在低空急流、水汽的来源、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和不稳定机制的差异。 7、利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3次台风倒槽暴雨对贵州的影响; 8、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分别对2008年5月27日贵州南部一次大暴雨过程、2011年6月5日贵州望谟致灾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9、利用陈忠明推导的新型辐散方程诊断了2010年6月28日发生在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的大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机制; 10、利用合成分析方法,对5次形态相近的望谟初夏致灾暴雨过程在暴雨发生前、暴雨初期、强盛期、减弱期的环境场和物理场进行了诊断分析; 11、利用1999-2009年11年共125d暴雨个例资料,完成了贵州暴雨的天气分型。归纳出五种暴雨类型,并对各类典型个例开展了诊断分析,指出不同类型暴雨过程的预报着眼点; 12、利用2012年11次共15d暴雨个例,完成了2012年贵州主要三类暴雨的中尺度分析及预报着眼点研究; 13、利用4次暴雨过程,开展了引发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分析研究。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杜小玲的项目